后院,伙房。
小郡主小嘴吧吧吃不停。
嘴里还叽里咕噜说着话,她故意将饭沫子喷到菜里面,假模假样的擦了擦嘴:
“哎呀~,哎呀~,我这嘴巴怎么还漏饭.......”
“孙叔,你不会怪如意吧!”
饶是孙一凡那么好的脾气,和蔼的笑容也瞬间凝固,眼角的横肉止不住跳动。
更别说丁青和韩保生这二位了。
脸都被气白了。
但偏偏他们还计可施,再怎么说这个小女娃娃是郡主。
更何况以他二位这格调,也不屑于和一个小女孩计较。
这就助长了小郡主的嚣张气焰.......哼哼,欺负我如意,山高水长,江湖路远,咱们走着瞧.......
“秦飞哥哥,快来快来,坐这儿!”
一见秦飞端着碗走进来,小郡主立即把屁股往边上挪了挪。
待秦飞挨着她坐下后,小郡主夹了一块沾着她口水的红烧肉,塞进他嘴里,邀功道:
“好吃吧!”
“嗯,我孙大叔做的菜就是好吃。”
“赶明儿让我皇帝伯伯封你做一等大厨。”
小郡主眼神中那股子狡黠劲,肆意而出,自卖自夸的吹捧,一桌子人就她的戏最足。
饭后,她迫不及待的催促秦飞二人启程。
凤鸣山离京城不远,只有三十里路程,马车一个时辰便可以赶到。
京城左右有两座大山。
右边的是凤鸣山国师府,左边的是金佛山白马寺。
说起这个金佛山和白马寺,那可有来头了。
在五百多年前,一个骑白马的和尚来前朝晋国布道。
和尚年龄不大,三十出头,生得一副好皮囊。
但讲起经来,却是头头是道。
他说:“佛本相,众生皆佛。”
他说:“生灭,觉显,障尘,是为佛也。”
他说:“佛在悟,不在求。”
他说:“看清因果,以律修心,以觉生悟,便是佛门中人。”
起初只有一些小娘子听他施经讲道,后来人传人,京城一些达官显贵也坐着马车来听一听。
和尚从不与人化缘,渴了便喝河水,饿了便吃野果。
有人给他送吃食,但都被一一拒绝。
他说:“施舍是诸位之恩情,但化缘乃我辈之陋习,不与他人烦恼,便是和尚的佛道。”
有人想拜在他门下,他也拒绝了。
他说:“以身侍佛,不如以心侍佛,着相于身归处,不如明断是非,了障涅槃。”
他说:“净土在脚下,不在寺院之中。”
就这么一个欲求,嗔痴的和尚,连当时的皇帝都知道了他的事儿。
皇帝请他去讲道,他连讲三天三夜,讲完便走。
皇帝赐予他的东西,他一概未收。
他说:“本是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来,和尚在野地里捡了一婴孩,收为弟子。
和尚圆寂后,皇帝为了祭奠他。
便在京城左边的山上为他修了高十丈,宽五丈的金身大佛,百姓称其为‘金佛山’。
又为和尚的徒弟,在金佛旁修了寺庙,赐名白马寺。
所以。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和尚.......
凤鸣山脚有个小镇,是一百多年前形成的,当年那些饱受旱灾的百姓,听闻国师求雨一事后。
便不远千里来朝拜,但山腰处有道光罩结禁,人不得入。
大部分人离开了,小部分人觉得在国师府的庇护下,可以躲避天灾,风调雨顺,便留在了山下。
通过几代人的繁衍,这里已是有十几万人的小镇了。
马车一路向上走,山中灵气充裕,高山秀丽,林麓幽深,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有道是:
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
万载常青栖福地,四时不谢塞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