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建朝一来,每年的会试,十之八九都是南方人,北方仅占十之一二。为此,洪武三十年,北方学子很是闹了一场。结果就是六月增社廷考,另定了六十四人为进士,悉数为北方人,状元韩克忠亦不例外。
韩克忠是山东人,可这样得来的状元,却让山东学子面上无光。
身为孔孟之故里,拿个状元都要用这种方式来,实在是没脸。自此而后,山东以孔家为首,各自纷纷开始重学,孔家开始外放子弟到各处收徒。
在这股学风下,在孔家的支持下,泰山书院从私塾起,到正式称作书院,前后不过十年。为了带动更多人读书,也为了学子更有都动力,泰山书院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六艺大比。考虑到农忙、节日和天气炎热等等的因素,这个时间通常在六月里,最热的时候。
那个时候,庄稼地里相对清闲,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如此一来,既能吸引着百姓前来泰山避暑观赛,又能考验学子的能力。时至今日,六艺大比已经举行了近二十年,且愈来愈被人们所广知。不说别家,只从平江伯府前来观礼的人,已从管事升到嫡出的大少爷,便知泰山书院、便知这每年一次的六艺大比有多成功了。
便是成功,也没吸引到平江伯亲自前来。
所有人,尤其是对泰山书院历史比较清楚的人,就说了:“六艺大比已过,平江伯府还来做什么?为刘师弟撑腰吗?没必要啊。”
柳文海听了这话就道:“平江伯没准是为陆师弟来的呢。”
那人就道:“柳师弟莫要胡说。”
陆通当年见过平江伯、还去平江伯府小住、还被平江伯世子招待,这些事,柳文海记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觉得自己的猜测不仅不是胡说,反是有理有据。
但说到底,平江伯府是武将,其他人,比如说宋智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布政司使方大人的身上:“中秋将至,农忙之中,接下来又是岁考,方大人应该很忙才是,怎有空过来?”
有那知道内情的就道:“闵家小师妹嫁进方家了,你们不知道吗?”
便是知道,这事里也有古怪。嫁女进方家,本就是闵家高攀了,还指望着方大人亲自给亲家送礼?别说有没有必要,从来没这规矩好么?
实话说,柳文海很担心方大人的来意。
经历刘景高威胁一众师兄弟成功的事后,柳文海深深明白了一件事:没几个当官的身上干净的。官越是大,问题就越多。方大人这种整个大明也没几十个人存在,官位下又有多少猫腻这种事,别人很难知道。但刘观这种御史眼,扒出来还不跟玩似的?
是以,按照柳文海的推测,他觉得方大人站在刘景高那边的可能性更大。且这俩在一起,那就是狼狈为奸。除非平江伯动用武力,否则,怕不是这两位的对手。
陆通难矣。
一想到这,柳文海就坐不住了,因对众人道:“胡乱猜测没什么意义。如今书院就剩咱们这几个在,不如,大家一并去瞧瞧。不管有什么消息,大家第一时间都能知道。”
听见山东一文一武的至高所在都来了,坐不住的人,可不止柳文海一个。
柳文海的话音刚落,心思各异、目标却一直的年轻人们,纷纷附和:“便依柳师兄所言,我跟这柳师兄去山长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