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姑娘低垂着头,一张白皙秀净的小脸上沾着雨露,长发半遮住神情。
“……我见到端山公子了。”她低语,“他说,我们不用劫法场了。”
姜葵闭上眼睛,“原来这些天……祝子安一直在等的是他的消息。”
她轻轻说:“……我长兄离开大理寺狱以后,是去了长公主府吧?……倘若他劝动了长公主助将军府,我们就不用劫法场了。”
“……端山公子他不敢见你。”白荇低着头,“他请你们权当他不在了。……他得以离开大理寺狱,是借畏罪自裁的理由假死,托相识之人裹尸送出去的。”
她紧抿着唇,“他说……他虽苟活,却已是死人了。一身污名,再不能洗去。”
“其它的事,他不让我说。”白荇的声线隐隐发颤,“他托我带话,请你们忘了他吧。”
姜葵在袖袍下攥紧了拳,指甲抵得掌心发疼,“……好。”
“那我走了。”白荇说,嗓音沙哑。
娇小少女的背影在雨雾中远去了。她没有撑伞,任凭滴答雨水淋在身上,沿着衣角滚落下去,在地面上溅起破碎的水光。
姜葵在门口静立,仰望一抹青灰色的天穹。朦胧雨雾中,天光斜落于云间,又被氤氲的水汽掩埋。
屋里有簌簌的衣袍声动,进而是一道轻缓的脚步声。有人站在她的身后,良久低低地说:“……抱歉。”
“不怪你。”她轻声说,“你没做什么。”
“舵主!”一名丐帮中人疾步进了院里,朝姜葵抱拳道,“有消息传来,寅时三刻左右,榜上张贴了改判的新告文!”
“你说。”
“死刑赦免,改判流放……封州。”
……流放三千里。
姜葵的肩头轻颤,背后的人紧紧扶住了她。
“其实这是好事。”她的嗓音微哑,“明明都活下来了……可是为什么我高兴不起来呢?”
“一定会好的。”他轻声说,“一切都会回来的。”
那一日黄昏,冷日微烟,暮光秋声。
灞上水寒。姜葵一身素衣,西出长安,前往灞亭折柳送别故人。
灞水起于钟南山,而流入渭水,水面宽及三顷,流水淌过白沙,曲折而行。水上搭一座木桥,桥边架一座木亭,亭边有一棵枯柳静立在雨中。
长风凛冽。姜葵立于亭边折柳,谢恙坐于亭上弹琴。他弹的是一支“阳关三叠”,曲音哀切如诉,曲调凄壮至极,尾音三次断在微凉的晚风里。
他们的身后不远处,一架凤鸾玉辂停在树后,玉辂上的女人一身华服,目送着灞桥上远去的人影,低低问玉辂边的青年:“端山,你不去送送他们么?”
青年一袭布衣,轻轻摇头。
“不了。”他轻声说,“早已道过别了。”
他静立片刻,抬手吹起一支玉笛。笛声如咽,合着如诉的琴音,穿透暮霭沉沉的水面,在灞上遥遥地传出去很远。
姜葵猛然回头,吹笛的人藏身在树后,掩去了身形。
笛声里,灞桥上的离人消失在树影之间,只余北风猎猎吹动枝叶。
车辚辚,马萧萧,此去三千里。
-
冬至前一日骤雨,气温陡然下降,长安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冬至南郊祭天仪式后,皇太子携太子妃回到东宫,乘辂转往含元殿参加宫宴。
入丹凤门五百步远,含元殿坐落于龙首原最高处。殿前有青石栏杆,百尺玉阶,花砖台面。长长的台阶状如龙蛇之尾,长曳而下,两侧是文武百官与殿前金吾卫,缨佩序立,庄严壮丽。
谢恙卸去一身衮冕,换上绛纱袍与白玉冠,肩披一件华贵貂裘,手捧一个银叶小暖炉,站在殿内与群臣微笑寒暄。姜葵身穿间色曳地长裙,外罩翻领毛绒披袄,陪在他身侧。
敬文帝还未至。温亲王谢珩携皇长女谢瑗正同永嘉长公主谢琅谈话,三皇子谢宽独自坐在案前聊地摆弄几只算筹,年幼的四皇子谢初被一位嬷嬷抱着在帘后睡觉。
岐王妃裴玥挽着谢玦款款走来,唇角盈盈勾起一抹浅笑。谢恙携姜葵朝两人作揖贺冬:“晷运推移,日南长至,皇兄皇嫂尊体万福。”
“妹妹,”行过礼后,裴玥一脸温柔含笑的模样,神色关切地问姜葵,“听闻你抱病多日,今日可有好转?”
“多谢姐姐关心。”姜葵实在疲于应付这笑面虎,假装咳着嗽倒进谢恙的臂弯,又抬头轻轻笑道,“岁寒天冷……姐姐也千万要裹紧些,切莫患了风寒之症。”
这两对夫妻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几乎要溢出来,然而言行举止间温文有礼,皆是一副兄友弟恭、亲密间的样子。
他们交换了贺冬祝词,不咸不淡聊了几句。谢玦对弟弟的病表现得十分关心,先是担忧他为雍州牧一职操劳伤身,再又声称自己觅得几株珍贵参茸,不日将跟随贺冬礼一并送往东宫。谢恙一一含笑谢过。
裴玥谢玦一走,姜葵从谢恙的怀里起身,冷冷望着他们的背影:“弹劾将军府一事,岐王在背后推波助澜了不少吧?”
“嗯。”谢恙压低声音,“他手里有御史台不少官员的把柄,足以请出联名奏章弹劾异己,哪怕罪可戮,亦能侵毁加诬。”
他轻声说:“我本意与皇兄相争。然而他与北司宦官同谋,侵毁清白之臣,欺君诬世以谋利……”
“岐王一党,我必定推翻。”他的眸光微冷。
一身魏紫色袍子的宦官在殿前高声宣告:“御驾到——”
皇太子带领文武百官齐齐行礼,数衣袂如麦浪般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