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正常。”
我感觉好像问的差不多了,转头看向师傅,师傅点了点头,随之问道:“这症状持续几天了?”
“大概有三天了,本来想着就是感冒熬一下就过去了,结果这一次这么难受,烧的温度挺高的,就来看一看。”
然后师傅看向我,示意我继续。
我说:“请伸一下舌头吧,我看一下。”
病人将舌头伸了出来,我看了一下,舌头微微发红,舌苔薄且白。舌头微红可能是发热的原因,苔薄应该是表证,白应该是寒证,和病人表现的相同,初步判断应该是表寒证。至于病机还要一会问一下师傅。
然后我又看了一下师傅的方向,他跟之前一样,笑而不语,应该是没什么问题。那我可要继续了。
“请把手拿上来吧,我把一下脉。”
病人照做了。
三根手指刚接触到病人脉搏部位的皮肤时就感觉到了一阵有力的跳动,往下微微一用力,脉搏的力度就减弱了,是浮脉,有表证;然后我继续感受了一下,我一个呼吸之间,他跳了六次,是热证;
奇怪了,舌苔上是寒证呀,他表现的也是寒,难道是发烧吗?我打算一会去问一下师傅。
诊脉继续,对了还要感受一下脉形,上一次中风的患者脉管是偏软的,这一次呢?我仔细的感受起来。
确实不一样,我心中暗喜,虽然这样对患者很不友好吧,但我还是感到很兴奋,这脉管的质地和中风恰好相反呢,它是偏硬一些的,感觉就像柔软的有弹性的空心橡胶管被冷风吹了一会变硬的感觉,如果说软是阴被伤了,那硬是不是就意味着阴太盛了,感染的阴邪,那寒应该是阴邪,所以病人应该就是寒邪吧。
随后我将我的看到、病人的脉象以及我的推测告诉了师傅,师傅又重复了一下刚刚看舌象,诊脉的过程之后,抬头对病人说:“你这个就是普通的伤寒,给你开一副药,喝完一出汗,你的病就差不多好了。”之后拿起毛笔写了,起来,还是那样的流畅,那样工整,那样的让人羡慕,待师傅写完方子,我就十分识趣的去称药了。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麻黄汤了吧。
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
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70枚
啊这~~,前面都好说,这个杏仁我是真的切了70刀,真是乏味呀。
把药打包好交给师傅后,师傅便开始给病人讲解起了煎煮注意事项。
“看,这个是麻黄,先用9碗水煮它,煮成7碗后,把上面的浮沫去掉,之后把剩下的三味药加进去,把水煮成两碗半后取出药渣,喝比一碗少一点点的量就行,出汗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出汗,2个小时后再按照刚刚的方法喝药,要是再不出,半个小时后继续喝,要是喝了三次还没出汗,再来找我。”
还是熟悉的配方,我心里想到。
病人付完钱后,道了声谢就回家煮药去了,结果自然和当初的我一样,吃完就开始出汗,随后也就有了胃口。
鉴于这是我诊断的第一个病人,心中非常的有成就感,于是开心的走到师傅旁边,向师傅询问刚刚的那些疑惑,以及开方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