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赫鲁晓夫不顾及苏联国情,提出了开荒种植玉米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这导致了苏联经济在他执政期间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下滑趋势,经济改革的失败让赫鲁晓夫成为了众矢之的人,民众为此怨声载道――虽然赫鲁晓夫的本意是认为玉米容易耕种也具有高产耳朵特性,并且同时可以利用玉米作为饲料来换来肉类的迅速增长,但是这一过程是缓慢的,加之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用颗粒收来形容再为贴切不过,不少地方农民务农一年,到了秋天一所获,自然就不会再信任赫鲁晓夫了!
再后来,1958年6月,赫鲁晓夫命令取消农庄的义务交售,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也就是说,东西你们随便种,种出来国家就要,这样一来,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民收入越多,而且有国家托底,不用担心种出来的东西没市场,而也许是为了挽回自己在农民当中的声望,苏联在随后收购谷物的价格提高7.48倍,收购畜类的价格提高15.69倍,所以苏联农民收入也增加了7―15倍!这自然调动了农民们的积极性,但是随后赫鲁晓夫又想当然的提出了新的政策:原本苏联农庄的农业机械是由国家单独设立农用机具站,这种站点里有拖拉机手、有保养维修车间等等,农庄和农民们有需要,就花钱租用农用机具和雇佣拖拉机手,用多久,用多少都是自己说的算,大家各取所取,这样一来农民们也省钱,拖拉机手也有活儿干,但是赫鲁晓夫却认为应该取消这种拖拉机站,把拖拉机站里的农机具全部卖给集体农庄,这样一来纸面数据将会非常好看:每个农庄都有自己的全套农机具!彻底实现农业机械化了!至于原有的农用机具站则改为专职修配!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让农民们和农庄租农机具还可以,买农机具显然是不现实的,大家手头哪有那么多钱呢?而苏联又不可能财大气粗的免费把农机具送给农庄,于是赫鲁晓夫便又一拍脑袋,干脆允许国家给农民贷款来购买农机具,结果呢,不论富裕或者贫穷的农庄,都开始向国家大量贷款,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这样一来,反倒是原本规划好的农业生产因为缺少资金,不得不推迟。
而且当时苏联的法令规定,购买农机具的贷款必须在3到5年内还清,一些富裕农庄倒是没问题,但是剩下的那些贫穷的农庄也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勒紧裤腰带还贷款。这么一搞,大部分农庄都穷的要死。更要命的问题是,这些拖拉机和收割机平时的维护和使用都是要花钱的,许多农庄本身不富裕,有点钱还要还贷款,根本没办法养得起这些农机具,甚至请不起拖拉机手来驾驶这些工具……这就导致苏联农业发展再次出现倒退,一些农民甚至调侃,说这种改革还不如不改,许多人都认为,赫鲁晓夫瞎搞十几年,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农业问题,反而让苏联农业更加混乱,甚至还不如斯大林时期。
而真正让成为赫鲁晓夫黯然下台的导火索,则是因为他损害了苏联高层官员的利益,赫鲁晓夫准备在苏联废除干部终身制,而实施干部轮换制,在他的倡导下,苏联档内选举产生了各级干部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经常更换,每次环节选矩时,忠央韦圆都要更换至少四分之一,这就让许多干部不满了――因为一旦废除终身制,改成轮换制的话,他们在任时获得的房子和车子怎么办?只要卸任了,所有待遇福利就都没了,房子车子就统统要交回去,到最后就只能领取一点点养老金,这怎么能忍?由奢入俭难啊!
同时赫鲁晓夫还取消了各级干部的福利待遇,如配车津贴住房补贴,这种削减官员福利虎口夺食的行为,很快就让大部分官员站在了赫鲁晓夫的敌对面,对他的政策,甚至是对赫鲁晓夫本人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自然就只有想办法把赫鲁晓夫搞下去了。
可以说,此时的苏联已经逐渐“修”化了,为数不少的苏联干部已经开始沉迷于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并且希望能够保住自己和后代的位置,除此之外,他们并不会想着“为了苏联人民”――毕竟后者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自己为什么那么拼命呢?而赫鲁晓夫这样做自然会得罪这些“修”派的人,后者自然会希望换个带领大家一起享福的领导上来了。
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倒赫派成员越来越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赫鲁晓夫一手提拔上来的,勃列日涅夫和苏共中央书记谢列平,这些成员经常聚集在一起,暗地里谋划着怎样才能将赫鲁晓夫搞下来――尤其是在赫鲁晓夫进行了大规模裁军行动后,就连苏联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都开始对赫鲁晓夫有些不满了――尽管赫鲁晓夫大裁军的初衷是为了节省开支,发展高科技武器,缓和与欧洲的紧张氛围,但是这样本来就对军队把控一般的赫鲁晓夫逐渐丧失了军队的信任,也让马利里诺夫斯基最终成为了倒赫派。
而在这个时空下,勃列日涅夫又多了一个拉拢苏共“倒赫派”的理由:赫鲁晓夫在出卖苏联的利益!
此时劳动节刚过,赫鲁晓夫也已经动身前往了乌克兰视察当地的玉米种植情况――虽然在苏联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种植并没有预想到的丰收,但是采用“方形穴播法”种植玉米的乌克兰却已经连续多年迎来大丰收,这也成了赫鲁晓夫的一块遮羞布:你看,其实这玉米是可以种的嘛,对不对?于是赫鲁晓夫便决定视察一下乌克兰,为自己那失败的农业政策挽回一点面子,而赫鲁晓夫的到来,自然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论如何,至少在乌克兰地区,目前的农业发展还是不的,加之农产品采购制的实施,乌克兰地区的人民群众也有充足的资金来购买来自中国的那些质优价廉的电器,所以至少在乌克兰当地的人民看来,赫鲁晓夫是个不的领导,至于其他地方?谁在乎呢?这又不是我们管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