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日共已经入股铃木了?”
看到这份翻译自日共的文件,小强也不由得吃了一惊,连忙翻开文件仔细看了起来。
“引用日共1958年8月12日电,日共方面称,已通过中国琉球籍人员东野昆、大岛东悟、谷仓一夫等琉球籍党员,以海尔株式会社的名义,与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洽谈协商完毕,海尔株式会社将以提供包括车灯技术专利、变速箱技术专利、汽车内饰专利、汽车音响及仪表专利等技术转让为前提,获取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13%的股权,另外,海尔株式会社承诺在未来五年,向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每年至少融资1000万日元(约合100~120万人民币)的方式,获得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不少于15%的股份……其中车载音响技术,由海尔株式会社所控股的索尼株式会社提供,其余技术则分别由长春一汽、沈阳一汽提供,并由海尔株式会社向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转让技术……”
“果然,日共还是通过代理人的方式将触手伸进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了啊。”
小强笑了笑:“看来日共的同志学东西很快嘛,现在都已经会自己照猫画虎的开始尝试控制日本的其他企业了,而且选择铃木也是一步妙棋――这笔钱与其提供给丰田本田这些大企业,还不如提供给铃木,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多股权,还可以打压那些诸如本田的日本右翼汽车株式会社,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这铃木成立于1920年,是一家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铃木还是一家勤勤恳恳的纺织公司,直到战后的1952年才开始生产摩托车,1955年开始生产汽车,以生产微型汽车为主,在后世的1979年以后,铃木公司生产的微型汽车在日本销售量居首位,比起其他的日本企业,铃木算是非常“干净”的企业了,从始至终都没有沾染中国人民的血债,日共最终选择入股铃木,想必也是考虑到了这个原因。
“既然日共是接受中国领导的,想必我们也建议过日共进行这个选择吧?”
小强自言自语的说着,在后世的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开,当时286大手一挥,全国上下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研和军工要忍耐,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轻松,但是做起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却是很多人都预料不到的,这一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差点让中国的军工部门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相信大家都对“早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这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了,当时成飞的总师卖面条,研究核武器的厂子生产冰激凌,研究航天的工厂搞自行车,在今天看起来都是笑谈,但是在当时是确实发生的,而当时的军工企业长安甚至被逼的开始造脸盆来糊口了,同期的昌飞、哈飞、嘉陵……也几乎都是一个状况,就是一个字,惨,两个字,没钱!国家不给拨款,自身转型又需要时间,但是全厂上下多少工人和技术人员等着吃饭呢?开不出工资,难道要大家都出去摆摊吗?你一句原地解散容易,但是国防怎么办?以后又需求了,这些解散了的技术人员还能回来吗?但是不解散,没有资金的这些军工企业怎么办?画饼是不能充饥的,经济搞得再好,没有国防,那你就是个大号的沙特,谁都可以踩一脚。
面临这种情况的长安等军工企业就试着联系外国的汽车行业,尝试引进技术,生产汽车类产品,这样一来,既留住了技术人员和工人,也能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这些国企在日本跑了一圈,本田、雅马哈、大众……这些日期,要么就是不肯给技术,要么就是要价极高,或者提出许多法接受的条件,让长安法承受,就在这个时候,铃木站了出来,同意提供相应的技术,于是长安就此抓到了救命稻草,随后昌河、哈飞、轻骑、嘉陵、西安、江南、江北这些厂子开始全面引进铃木的技术和产品,江陵、东安等发动机厂子,也几乎全盘引进了铃木的技术,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觉得,这铃木一定会收高额的专利费吧?而当时中国制造一辆奥拓汽车,只需要支付给铃木30元的版权费,这不得不说是良心价了……所以我们今天站在公正的角度说,如果说铃木转让技术是出于国际主义精神肯定是瞎扯淡,铃木肯定是有私心的,但是铃木直接支持了当时中国军工企业走出困境也绝对不是假的,所以在这个时空的中国的授意下,日共入股铃木,甚至对铃木进行技术支持,期望扶植起来的铃木能够击溃甚至收购丰田本田这些日本的汽车企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既然已经开始入股铃木了……”小强想了想,就拿出稿纸和笔,写下了自己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吉利轿车以及组装部分后世的老式轿车,长春和沈阳的汽车厂也开始尝试自行设计汽车,我认为我们可以将部分不重要的技术转让给日本铃木,以换取在日本铃木更多的股权,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继续加快和德国的技术合作。”
写到这里,小强想了想,继续写到:“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德两国汽车技术交流会上,民主德国已经宣称将在柏林重新建立‘新宝马’工厂,倚靠的就是所承诺的高福利和待遇,换来了联邦德国的大量原宝马奔驰的技术人员携带资料投奔民主德国,而我们不应该过这样的机会,除了和民主德国进行技术合作外,也应该尽量拉拢其技术人员,现在民主德国在河北省建立了宝马分厂,并且开始生产新宝马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虽然车型和部分设备是由491小组提供的,但是目的是为了尽量多的拉拢德国的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有时候,我们变强和把别人削弱,一样重要,这也是以后我们汽车行业将会超越德国的很重要的一步。”
提出了关于汽车行业的建议后,小强又继续翻阅剩下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