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功尴尬的笑了笑:“是啊……”
在送走中西功后,周总理叫住了小强,两个人一起回到了总理的办公室。
“小强啊,咱们国家今年普遍出现了旱灾,尽管从建国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兴修水利工程,但是根据农业部的预测,我们今年的粮食还是会减产的啊。”
小强耸了耸肩:“是啊,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良种,化肥的产量虽然也在稳步提升,但是还没有奢侈到广泛的在全国的农田普及开来,所以一旦出现灾情,减产也是在所难免的嘛。”
周总理继续说:“而且,和小强你说的一样,根据我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汇报说,苏联今年的粮食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减产。”
“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而今年苏联同样也出现了灾情,所以减产是很自然的嘛。”
小强丝毫不介意:“历史上,苏联初始的时候为了发展工业,所以将很多农民变成了工人,而且随着苏联人口的增加,沙皇时期看似勉强足够的粮食也渐渐捉襟见肘,而后来斯大林同志更是一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模式不足以支持工业化的积累需求,必须搞强制性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和牲畜公有化,这使得苏联的农民在努力种地的情况下不得不忍受更低的生活水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宁愿杀掉牲畜,也不愿偿地交给集体农庄。从1928-1933年的集体农庄推行期,苏联的耕牛从3070万头,下降到1960万头,羊从亿只剧减到5000万只,马从3350万匹降到1660万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从此之后,一直到苏联解体,农业成了苏联的心腹大患,在如此辽阔的领土上,苏联的粮食却经常养不活自己的人口。一个沙俄时代的粮食主要出口国,在苏联的中后期却日益变成了一个粮食进口国。到70年代后,苏联粮食进口的规模已严重威胁到苏联政治经济的稳定。最终,粮食危机成为商品短缺、特权丛生、民众不满、贸易失衡和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而赫鲁晓夫只不过是在苏联误的农业指导政策下的一个过客罢了,其实后世的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不断进口粮食了,当然,这也是因为苏联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吃上饭,想达成这个目标,需要的粮食就自然多了嘛。”
说到这里,小强沉思了片刻,开口说:“如果苏联像后世印度一样,不考虑底层人民的死活,他当然也可以不用进口粮食,甚至出口粮食嘛,所以我认为,苏联很快就会像历史上一样,开始进口粮食了――只是现在赫鲁晓夫同志还暂时能捂住罢了,我看最多五年时间,苏联人就不得不考虑进口粮食的事情了。”
周总理想了想,开口说:“小强,咱们国家的国库目前储备的粮食应该足够应对1958年和1959年这两年的粮食缺口,之前主席有个提议,就是如果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向苏联出口一部分粮食。”
“出口给苏联粮食?”
这句话似乎触到了小强的雷区,他皱了皱眉:“总理,您……您这是为了力保赫鲁晓夫吗?”
周总理点了点头:“是啊,小强,你是知道的,历史上赫鲁晓夫的下台,就是因为粮食的问题;而我们现在也很需要赫鲁晓夫能够继续平稳的坐在苏维埃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
小强勉强挤出来一个笑容:“是啊,历史上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可是个很危险的人物,毕竟我们都知道,当年赫鲁晓夫虽然和中国闹掰过,但是基本就是打打嘴仗,但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直接爆发了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的冲突,甚至还计划对我们国家使用核弹……逼得我们国家不得不在中苏边界布置重兵防御,所以只要能让勃列日涅夫晚点上台,我看支援苏联一点粮食,稳固一下赫鲁晓夫同志的位置,还是可以去做的。”
周总理拍了拍小强肩膀,继续说:“小强啊,我和主席的看法是,虽然我们可以援助苏联,但是我们尽量不要只援助主粮,更应该多援助一些玉米水稻小麦,或是豆类,甚至是冷冻猪肉和压缩饼干,这样做既不会让苏联农业部门怀疑,也可以堵住政敌们攻击中国‘冲击苏联农业’的嘴巴,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支援苏联粮食,我们可以继续加深和苏联的合作,也许借机让苏联出售米亚-4轰炸机的技术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