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直设计研究大型飞机的设计师,安东诺夫显然对资料里提到的那种运用于大型飞机上的涡扇发动机很感兴趣:“如果……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将这种发动机――或者类似性能的发动机造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建造出理论上最大起飞重量在400吨以上的巨型客机以及巨型运输机!当然,还有轰炸机!”
说着,他看了看擅长设计轰炸机的伊留申:“我相信看到这种发动机的你,也一定很兴奋吧。”
伊留申点了点头:“是啊,我曾经想过,如果研发那种大型的轰炸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发动机……这种资料上的发动机就非常合适,好在,现在根据公开和搜集的情报,那些西方国家暂时都没有可以使用这种发动机的飞机,而且这种发动机应该也处于研发状态……所以我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追赶西方国家的。”
听到了专家的分析,赫鲁晓夫也算是舒了一口气,他点了点头:“是啊……我认为,我们一定要赶在西方国家之前搞出来这种大型的运输机和轰炸机……不是尽量,而是一定要搞出来!”
这个时候,安东诺夫开口说:“但是我们的研发人员还是很缺乏……并且这种发动机的研发也很需要时间……如果中国同志能够提供足够充足的图纸和制造数据,比如这种发动机的合金配比以及冶炼方式……那么想必我们的研发和生产速度应该会提高数倍以上。”
“是啊。”
安德烈也认可了安东诺夫的话:“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以及零件……如果没有零件的话,至少也要有更精确的测绘数据……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快的追赶上西方国家。”
伊留申随声复议道:“我同意其他同志的看法……如果中国同志能提供更多的情报就好了。”
赫鲁晓夫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说:“实际上,这次中国的周总理来到莫斯科后,就和我提出了一个建议,他希望中国能够和苏联一起联合研制大型飞机――包括客机和运输机,并且还提出了一种大型飞机的详细设计方案……他对我说,如果我们同一联合研制的话,那么中国也将会派出一支由上百人的设计团队,其中将包括大量的设计师以及年轻的技术专家。”
此言一出,在场的各个设计局的大佬们几乎都不在讲话,每个人似乎都在盘算着什么――是啊,这可是大飞机啊,虽然中苏关系这几年的确越来越好,但是这种大飞机的设计和研发,怎么能和别的国家一起搞呢?万一这些飞机的数据资料被泄露了怎么办?而且中国同志们的设计经验太少了吧,那些所谓的设计师……其实很多都是从苏联或者德国刚毕业的年轻学生吧?……他们来参与研发设计,这不是添乱吗?站在旁边看着都嫌耽误事儿吧。
不过很快,安东诺夫还是开口了:“我认为如果要和中国同志进行联合研发的话,我是支持和赞成的,毕竟中国同志现在掌握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情报和技术,以及零部件……这种打飞机如果光靠他们自己研发是绝对不现实的,而我们也正好需要这些情报和技术样品……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如一起联合研制这种大飞机。”
伊留申也明白了安东诺夫的意思:“是啊,而且我认为,中国同志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专家能够真正参与到研发中……所以与其说是联合研发,倒不如说是我们研发,中国同志学习罢了,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中国同志而言,不过是另一次‘大规模留学’罢了,为了能够拿到那些资料和样品,我认为与中国同志进行联合研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反正那些学生至少可以帮我们处理一些容易的,但是繁琐的工作嘛,我们要承认,中国同志的确比我们国内的一些学生要认真很多。”
安德烈也同意自己同僚的看法:“是的,我认为与中国同志的联合研发是利大于弊的,我支持这个提议――即使中国同志完全掌握了这几种发动机的制造技术,他们也顶多造一些高性能的运输机、加油机和客机,而对于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等作战飞机的性能提高是很有限的,实际上,在我看来,超音速飞机的突防能力比亚音速飞机更强,而缺乏低涵道比的军用发动机,会让中国同志的超音速飞机设计制造举步维艰。”
赫鲁晓夫见到这些专家都这样说,自己的心结也算是解开了,于是他又转身向早就等在一旁的海军同志询问到:“舰船设计局和海军的的同志们对于这款舰用燃气轮机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