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晦啊,我听说你是北大毕业的?”
第二天的中午,王妤在食堂看到了在角落里闷不吭声低头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的李如晦,就端着餐盘走了过去,坐在了李如晦的桌前。
“哦,是你啊。”
李如晦扶了一下厚重的眼镜,着王妤傻乎乎的笑了一下:“对,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真看不出来呢。”
王妤托着腮看着李如晦:“我一直都觉得北京大学毕业的一定都是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谁想到你李如晦这样的人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朵桃花一树生。”
李如晦憨厚的笑了一下:“我比较愚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其他的同学。”
王妤没有说什么,只是侧过头看了一下李如晦正读着的书。“二十四史?”
“嗯。”
李如晦点了点头:“刚刚看到魏书。”
“二十四史总共有多少本啊?”
王妤产生了好奇心。
“二十四史嘛,自然是二十四本啊。”
一提到这本书,李如晦似乎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二十四史启于公园前2550年黄帝,止于1644年,就是明朝崇祯十七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毛主席说过,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看到李如晦在掉书袋,王妤连忙转移了话题:“这书的装帧真棒,纸张也好,一定特别贵吧?”
“呃,我也不知道到底多少钱,这个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
李如晦实话实说:“哦,对了,这个书就是之前你那个稿子里提到的新华印刷厂印刷的,是今年刚出版的,我可能是咱们新中国第一个看到这版现代点校本的人。”
“难怪。”
王妤翻看了一下,虽然自己对这种大部头的书不太感冒,但是这精美的印刷和配图还是吸引了她,她简单翻阅了一下,把书还给了李如晦:“慢慢看吧,李大才子,还有,吃饭的时候就要好好吃饭,你看你嘴角还有饭粒呢。”
“先别走啊!”
李如晦看到兴趣索然的王妤似乎要走,连忙站起了身,连嘴角边的饭粒都没来得及抹掉。
“这个愣头青,突然叫住我要干什么?”
王妤心里猛地小鹿一撞――李如晦本身就是个相貌堂堂的年轻人,加上学时和知识远超自己,又是出身,这在本来就对李如晦颇有好感的王妤心里更是好感倍增,只可惜李如晦就像个木头疙瘩一样,天天就知道抱着本书翻来翻去的...
...难道今天这个呆子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王同志,正好我们聊到了印刷厂的事情...
...昨天你的稿子我审阅好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了,不过你放心,我已经把稿子修改好了,你看一下。”
说着,李如晦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之前王妤给他的稿子,递还给了王妤。
王妤一脸奈的接过了自己的手稿,打开一看气的差点七窍生烟――稿子虽然内容没大改,但是所有涉及复杂的成语和引经据典的部分都被修改成了白话,只有少数的一些谚语有所保留。
“你这是干什么啊!”
王妤有些生气:“好好的稿子,让你改成了白话了。”
“王同志,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李如晦义正言辞的说:“我们报道新闻就是要严谨,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引经据典没有,但是胡乱修改人家说过的话就不对了,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我们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这样新闻不就是去真实性了嘛?”
说着,李如晦又翻开了自己的记事本,指着其中一行字说:“之前台长说过,咱们中国现在文盲还有很多,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环境导致的,那些不识字的同志只能听懂白话;我们是人民的电视台,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只知道附庸风雅,那岂不是脱离群众了?我们的电视台就是要向全国人民播报新闻和国家政策,如果这些新闻脱离群众,唱高调,还有什么意义?”
王妤心里知道李如晦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嘴巴上却不愿意服输,她鼓了鼓嘴巴,生气的说:“哼,随便你,以后我还这么写,累死你这个审稿子的。”
说罢,气鼓鼓的端起了餐盘转身走开了。
“哎?是不是我的语气有些严厉了?”
李如晦抓了抓头,似乎没有想明白:“哎,算了,回头我再跟她说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