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日报》的报纸,每一天都印刷了上百万份,在全国各地免费发放,更是引导着各地的舆论,逐渐朝着华北抗日同盟军这边倾斜。
渐渐地,也有一些中间派的报纸,派遣记者进入了陕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对于各地来的记者,陕北地区的华北抗日同盟军主管官员,让他们组成了一个记者团,由几名士兵带领之下,任由他们在陕北各地进行采访,不加阻拦。
认识到了陕北这边的政策之后,各地的中间派报纸,也逐渐开始倾向于华北抗日同盟军这边。
《华北日报》除了报道陕北那边实行的新政策外,另外也开始报道华北抗日同盟军在阳泉基地这边的建设情况。
尤其是那一片片工厂区域,在报纸上出现的时候,让全国的百姓们都把目光转移到了华北地区这一座基地里面。
中间派的报纸似乎也看到了华夏的希望,那些记者团在陕北地区采访完毕之后,也转移到了阳泉基地这边进行采访。
对于这些记者团,林峰是举双手赞成的。
偏听则暗!
有了这些报道,不用林峰他们自己怎么辩解,就有人替他们说明真相。
另外,对于这些记者团,林峰还邀请他们进入华北抗日同盟军其他纵队的辖区里面,进行采访报道。
其他纵队和陕北那边不一样,陕北那边现在不是战事,所以自由一些。而在其他纵队那边,华北抗日同盟军政治部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军事禁地不能去,其他例外。
有了这个要去之后,记者团的人员们,也纷纷前往其他纵队进行实地调研。
六月下旬,舆论的风向,彻底变换了。一些报纸,也开始报道华北抗日同盟军这几年时间内,和鬼子打得大仗,取得的成果。
全国各地的百姓们,对于华北抗日同盟军也越来越关注了。
舆论上的惨败之后,也让重庆方面不得不接受这一个现实。
在阳泉基地这边的张文白,接到重庆方面通知之后,又接连和林峰等人谈了数次。
一直到了六月底的时候,林峰和张文白他们进行了六次谈判,终于打成了初步协议。
初步协议规定,陕北地区按照现状划分区域,双方均在当前对峙地点后撤十里地,形成缓冲区。
此前的战斗之中,华北抗日同盟军俘虏的中央军士兵,予以全部交还。
另外,在这份协议后面,林峰还和张文白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上面规定,重庆方面可以按照市价购买华北抗日同盟军产出的盘尼西林、武器弹药等物资。
补充协议还规定,双方可以互相在对方那边成立办事处,协调双方之间的工作,联络情报,共同对日作战。
对于这个协议,林峰也是举双手欢迎的。
毕竟,重庆方面的钱财,那可都是搜刮全国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对于这些钱财,能赚多少是多少。
何况,现在的林峰,本来也打算进行贸易,来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