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一度的认为,西夏总是向大宋挑起争端,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享受过人生,不知道人世间的美好,才会愚蠢的总是喊打喊杀。
就像是契丹,也就是现在的辽国,以前不也是喊打喊杀,动不动就向大宋出手吗?
可是现在呢,他们学习大宋,也享受了上等阶层身份带来的种种好处之后,不也变得和他们一样颓废起来?
西夏之所以好战,那就是因为没有过过好日子,而一旦过上了好日子,就会惜命,就不会像现在这般的悍不畏死,就会变得和大宋与辽国一样,安于享乐,那个时候,就会发现,以前喊打喊杀的日子是多么的可笑。
好好活着不好吗?非要你打我,我杀你,没有意义嘛。
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符合当前形势,文彦博便为此而努力,他看中的就是唐科屁股下面的位置,枢密副都承旨,这可是有着对军队官吏功过认定和补迁决定的重大权力。
一旦这个位置掌握在自己手中,文彦博就等于一只脚伸入到军队之中。那个时候,军中在有好战的将领,他便可以搞些小动作收拾了这些人。33
毕竟想要与西夏和谈,成为真正的友邦,那就要先表示出诚意来。
至少不能给对方以军事上的压力,唯此,对方才会放松下来,才能把自己之言听到心中,才有实现成为友好邻居的可能。
有了目标之后,文彦博便一个劲的在找着晏殊的麻烦,无它,此人现在是枢密使,想要把手伸进军队,想要绕过此人基本上不可能。
谁也不是圣人,加上晏殊成名多年,跟随他吃饭人很多,难免其中就有人犯过错误,想要找到他们的把柄并非是什么难事。用了一段时间,把一些人贪赃枉法的证据都拿到手中之后,文彦博就摊了牌。
斗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平衡与妥协,晏殊并不想与文彦博争一个生死,便在无奈之下退让了一步,暗示唐科的位置可以考虑动一下。
通过手段终于要得到一个副都承旨的位置,文彦博算是满意的。
但哪里想到,到嘴的肉就要飞了,苏石竟然跳了出来。
当下面的人把唐科去了天佑胡同,还一入就是两个多时辰,现在还没有出来的事情告诉了文彦博后,气得他在自己的书房中发了火。
“这个苏石,以为自己是什么?不过就是运气好一些,会点医术而已,当真就以为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吗?”
对苏石,文彦博一直不太看得起。
一个黄口小儿,毛怕是刚刚长全,只是有些钱而已,就当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当然,这一会的文彦博主动忽略了苏石曾自募兵员去辽蒙之地转了一圈的事情。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不支持是因为苏石所为与文彦博共存的理念发生了冲突,他当然不会支持。万一要是真把辽人给惹怒了,人家举大兵来犯,岂不是闯了大祸?
不反对是因为苏石这一趟辽蒙之行还是有些作用,至少两年之内,辽人不敢在对大宋窥伺什么,这也是文彦博希望看到的。毕竟有时候一味的妥协是不行的,适当的时候展露一下自己的实力也是必不可少之事。
可不管怎么样,苏石好斗的性格早在文彦博心中成型。这与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两种相反行事风格,就注定他们不会有着什么共同语言。
要说天底下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多了,文彦博也不在意苏石,或是认为此人根本就不能影响到自己什么。
是,传言中苏石与荆王殿下的关系极好。
可那又怎么样?
历史中的帝王处理朝政哪一个是会因为与谁关系好,而就会听谁的?
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
谁有用,能帮到自己,就会用谁。关系永远不是衡量是不是重用的关键所在。
真这样做了,那就是昏君。
但凡是赵曦长些脑子,长大之后,他就应该知道,友情是友情,政务是政务,不能一概而论。
如此,一个就是靠着运气,连一个功名都没有的苏石,从不会被文彦博放在眼中。但就是这一个人,现在竟然想着要破坏自已的事情。难道他不知道拿下唐科,换他的人上去这是自已的意思?
知道了,苏石还敢接待唐科,那就是要和自已过不去。
“哼!自大而已,不必理会,这件事情便连晏殊这个老狐狸都同意了,是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生过气后,文彦博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随后摆出一幅无需理会的模样。
这就是自负的体现,文彦博看不起苏石,认为他在唐科的事情是翻不起什么风浪,却也不想想,能以十六岁的年纪闯下如此多的名头,那会是简单之人?
赵允让更不会想到,他已经把消息告诉了文彦博,人家竟然给无视了。这让他想借用文彦博打击苏石的主意,还没有开始施实便已经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