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源没有兴趣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缠,他不打算让曾国荃进入汉王府,但是打算用曾国荃吊着曾国藩的心思,说不定在将来能够起到意外的作用。
“曾国荃,你可曾读书?”
“回禀汉王殿下,罪人不才,也曾读过几本圣人经典。”
曾国荃有些脸红,他的确读过书,但是没有读书什么名堂来,历史上也是依靠着湘勇起家,后来得了一个贡生,但是总体文名不显。
赵源也毫不在意,轻声道:“沅甫,从今天开始你就入我侍从室吧,也算历练历练。”
曾国荃自然听说过大名鼎鼎的侍从室,他顿时喜不自胜,自以为得到了赵源的重用,当即跪下磕头道:“曾国荃谢过汉王殿下。”
赵源摆了摆手,道:“你下去吧。”
“是,国荃告退。”
随着曾国荃小心翼翼退下去后,坐在一旁的左宗棠却摇了摇头,轻声道:“若是殿下想用此人去钓曾涤生,怕是注定要失望了。”
赵源笑着摆了摆手,道:“早年间我也跟曾国藩打过交道,他曾经登上长洲岛想要查我一个把柄,这事情虽然被我化解,可是此人做事想来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他后来又屡屡想要查访,甚至动用了许多关系,若非后来我起兵举义,怕是迟早会栽在他手中。像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会轻易低头呢?”
他继续道:“曾国藩想立下不世奇功,但是也得先找好主子,眼下清廷那边怕是已经不能给他施展,所以才有了今日一事,对这种人,跟对苗沛霖这种落魄的读书人不同,得多花几分心思。”
左宗棠微微一笑,他抚须道:“殿下,衢州孔氏南宗嫡传孔宪堂呈递了折子,他打算向殿下效忠。”
说完,他便将折子呈递了上来。
“哼哼,看来还是有几个聪明人。”
赵源一边接过折子,一边开始看了起来。
所谓的孔氏南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才算是真正的孔家嫡系,与当前的北宗还不太一样。
在历史上靖康之难爆发后,宋高宗赵构于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当时的衍圣公孔端友与堂叔孔传奉诏陪位,后来孔端友返回曲阜后,因金兵大举入侵,便带着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以及“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进行南迁,后来定居在了浙江衢州,而其子孙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依次承袭衍圣公,于是被称为孔氏南宗。
到了元朝至元十九年,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以寓衢者为大宗,欲召孔洙回曲阜袭封奉祀,但是当时南宗嫡系孔洙称先代庐墓在衢州,不愿意前往北方,实际上是南宗不愿意听从忽必烈的诏令,而忽必烈在恼羞成怒之下,干脆就免去了孔洙的衍圣公爵号,任命其为国子祭酒、承务郎,从此南宗便失去了衍圣公的爵位,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衰落,衍圣公的爵位便一直在北宗流传。
根据赵源的了解,靖康之变后分裂的不仅仅只有孔氏,实际上连当时的儒学本身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
尤其是在蒙古灭宋之后,一部分卑躬屈膝的儒生为了得到忽必烈的赏识,像郝经、史天泽等人就将孔子的‘有教无类’言论进行了曲解,他们将孔子这句话解释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亦或者是什么文化,只要愿意学习儒家理论,那么就都是儒家的门徒,跟种族出身与文化背景没有关系。
表面上来看,这些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些话是为了向天下人论证一件事,那就是蒙古灭宋属于合理的情况,符合儒家的意识形态,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蒙古人能够征服宋,也能够征服西夏、韩国、大理等其他国家,那么就能向全天下人去传播儒家的言论,而这一点是宋朝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天底下只有元朝才能将孔子‘教化众生’的理想传播开,因此元朝的统治是极为合理的。
而这些理论,在宋儒看来却是极为混账的,因为孔子又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很简单,在儒学当中,‘华夷之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宋再怎么无能那也是汉人,也是我们自己人,而蒙古人再厉害也是蛮夷,也是落后,因此他们认为元朝这些儒生的理论完全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最终进行的找补。
从具象来看,孔氏北宗就体现了前者儒生‘有教无类’一派的想法,他们不在乎统治者是谁,只要能够继续保证孔氏北宗的地位,就会无脑鼓吹统治者。反倒是孔氏南宗,则始终秉承着华夷之辩,他们始终坚持不仕满清,目的就是为了等到真正的汉人统治者。
因此,孔氏南宗这一次上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向赵源提交了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