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有没有原谅他们,耆英和黄茹不知道,但此时对面的约翰,却化身为一名精明商人,开始计算起费用来。
“总理大臣阁下,想要修建军工厂,需要一步步来,比如选择厂址、购买机器、购买原料、建设工厂还有训练工人,当然还有配套的工厂建设,同样也需要进行这一步......像什么炉厂、机器厂、熟铁厂、洋枪厂、木工厂、铸铜铁厂都不能少。”
约翰简单口述了一段后,道:“如果修建一个枪炮厂,再加上配套的这些工厂,总投资至少需要二百八十万两白银,每年还需要额外投入四十万银子进行维护生产。”
听到这里,耆英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这也太贵了,朝廷现在哪里还能挤出这么多钱来生产军械?
“二百八十万两银子,是不是太多了点?”
耆英望向一旁的黄茹,眼神中带着几分疑惑。
黄茹心中一个咯噔,二百八十万两银子自然是天价.......倘若真正不含水分地办,纵使大英帝国赚取暴利的情况下,撑死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也就足够了。
当然,至于为啥多出了这么一大笔银子,那也是可以解释的,毕竟在大清想干点什么,那总得按照规矩来办,否则这事也就干不成。
先不说其他,想要将这个项目运作起来,黄茹首先就得贿赂皇帝身边的人,也就是内务府,二十万两银子是起码的,再少人就不乐意了。
其次,内务府的拿了钱,方方面面的大臣也需要打点,比如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多少也要送个二十万两过去,否则将来出了问题,谁来替你说话呢?
当然,京城里办这个事情的大大小小官员,加一起多多少少也需要二十万两银子左右,毕竟有句话叫阎王好过,小鬼难缠,他们虽然成不了事情,但是却能坏事。
等银子好不容易到了耆英他们的手上时,耆英大人这么辛辛苦苦,自己也得预留个三十万两吧,黄茹黄老爷勤勤恳恳办差,拿个十万两也说得过去。
到了这一步,原本的二百八十万两白银,也就是只剩下了一百八十万两。
当然,剩下的人都是各层各级的办事人员,指望他们不拿钱干活也不现实,大家一起发财才能把事情推动下去,一来二去的也就将总费用提高了二百八十万两。
这钱,一分都不能少,少了在大清就干不成。
尽管大家伙都心知肚明,但是黄茹还真不能直接解释,他小心翼翼道:“大人,建厂费用不过一百万两,机器费用则高达一百八十万两......主要是因为那些机器都要从英格兰运过来,万里之遥难免会有什么闪失,所以这价格自然也就显得贵了,但是只要将来能平乱定虏,这钱花得也就值了。”
耆英地点了点头,下意识望向了约翰,问道:“我记得以前在广东的时候,赵逆跟你们合作也花了不少银子买机器吧?他当时做的这些事情,花了多少钱?”
“这个.......”
约翰没有想到耆英会问这些问题,他顿时有些傻眼,支支吾吾地没有开口。
耆英不耐烦地皱眉道:“当时我也在广州,你无需哄骗我,老老实实直言便是。”
“按照我们的预估,总费用应该不超过六十万两......”
约翰最终咬牙说出了实情,主要是这事实在不太好隐瞒,尤其是当初耆英就在广州当总督,回头找个懂行的人一问便知,根本没有隐瞒的意义。
耆英听到这个数字时,顿时惊讶无比,“为何能差出这么多?”
大清朝虽然有钱,但是也不能被当成傻瓜来宰。
约翰解释道:“赵源并不是只跟我们交易,他同时还跟法国、西班牙人交易,再加上他购买的机器有一些二手机器,还是从印度加尔各答厂转过来的,压根就不需要去伦敦......”
印度加尔各答工厂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投资的兵工厂,只是随着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渐渐江河日下,便裁汰了许多人员,还将机器打包卖给了赵家。
当然,当时牵线搭桥的渠道,就是从汇丰洋行走的,所以约翰才能了解那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