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的北城门外三里处,有一座小小的村落,名字叫做龙湾——从北方向南流淌过来的青龙河,在这小村子前面向西拐了弯,改为斜斜地朝着同蒲路方向流去,最终汇入汾河。龙湾之名,由此而来。
晋军独12旅570团的团部,如今就屈尊设在这座龙湾村里。
条件自然是简陋得很,这让570团团长田明达一直心怀不满。然而,把570团放逐到平泉县城外面做防御,却是独12旅旅长郑源的命令,身为团长的田明达也只能忍气吞声。
眼下,570团的三个营,有两个被放到平泉县城的西郊驻扎,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这两个营从营房到构筑的防御工事,都是面朝着同蒲路,防备从那个方向杀来日军。这也正是田明达所谓“炮灰说”的由来。
按照常理,570团的主要兵力既然布防在西郊,其团部以及团长理应随同这部分兵力,但是田明达却带着自己最精锐的第一营,驻守到了县城的北郊。他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避开日军最有可能来袭的方向,不给旅长当炮灰。
而且,将团部选在龙湾这个小村而不是贴着城墙根儿驻扎在北城城下,田明达也颇有与旅长赌气的意思:既然把我发配到城外,那我就索性离旅部远些、再远些。
更主要的是,平泉县以北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内,并无日军据点——正北方向七十里开外才是另外一座县城:丰店,那也是昔日田明达团的防区,现在则驻扎着日伪军。
而且,在平泉与丰店之间,还隔着八路军林师徐旅一个营级规模的作战部队,能够起到前沿缓冲的作用。所以,以逃跑避战见长的田明达,这一次就将自己的团部,前置到了青龙河畔的龙湾村。
说起八路军林师徐旅的那个营,晋军570团团长最近对他们很是加深了印象。
一来,前一段时间该营的骑兵连夏连长带着一队人马主动登门拜访,而且其队伍中还有一名漂亮的女兵,这让平素好色的田明达心痒不已。
二来,就在八路军这次登门拜访之后,田明达派往青龙河上游侦察情况的部下,陆续上报了有关该股八路军在青龙河两岸的诸多村庄小规模进驻的现象。
据称,八路军常常以几个骑兵为先导,另外配属一些步兵以及穿着军装的文职人员,在上述各村建立所谓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会的掌权人均为八路军担任或指派。一旦建立了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他们就以委员会的名义实施土地减租减息,甚至招收新兵。
接到这些报告,晋军团长嗅出了不对头的味道:这股依托关门山西麓的八路军,明显是在向南向西拓展着自己的地盘和兵力——独12旅到达平泉县的时间要比八路军晚很多,从而已经失去了控制这些村庄的先机。
犹豫一番之后,田明达将这一情报上报给了旅长。而旅长郑源对此则极为紧张和重视,立即以电文方式,向第二战区阎长官司令部做了汇报。
二战区长官部不久便给独12旅回复密电,命令该部立即组织兵力进驻周边乡村,尽量接近八路军已经夺占的地盘,严格限制其继续拓展。但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引起两军之间的武力摩擦。
战区长官部的密电由旅部传达给田明达之后,郑旅长本人也亲自给他面授机宜,要570团放手去干,不仅在八路军还未染指的青龙河沿岸乡村迅速派兵进驻;同时,还可尝试到已经有八路军小股部队进入的村落展开征粮行动。
田明达对后一项任务心存忌惮,询问自己的旅长:如果八路军提出反对甚至驱赶本部,将如何应对?
旅长郑源黑着一张脸,坚定地说道:“我们一个步兵旅,从级别和规模上都要远远强于八路军林师徐旅的那个营,他们没有资格来跟我们争粮食争地盘——如果发生对峙,只管亮出旅部的旗号逼退他们,实在不行,我们还有二战区长官部的尚方宝剑,谅他一个营、没有胆量也没有实力和我们对抗!”
有了旅长少将的这道命令,田明达的胆子壮了起来,他从驻防平泉县城西郊的二营、三营各抽调了一个连,从跟随团部的第一营也抽调了一个连,准备兵分三路,骑着青龙河两岸向北进发。
然而,就在他抽调的部队开始集结之际,上回登门拜访的八路军骑兵连夏连长,又一次不请自来了。
接到外围哨兵报告的570团团长,本来打定主意不见对方,可是听说这个骑兵连长是携带着一张“礼单”来的,田明达顿时眼前一亮:俗语云,当官的不打送礼的——看在礼单的面子上,这一面可以见一见。同时也搞清楚八路军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来者正是八路军徐旅关门山支队的骑兵连长夏连山。恨不能早些完成这笔交易的夏连长,一见了田明达的面,就开门见山、简段节说,摆明了来意。
听说有两百大洋和十石粮食,晋军团长不仅眼睛亮、连脑门儿都放出了光芒——不就是释放几个曾经帮助过八路军的土匪嘛,这件事惠而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