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政权内部争斗不断,君臣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况且,唐朝已经取得了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空前胜利。应该说,北方暂时稳定。所以,唐高祖李渊认为,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出兵攻灭萧铣政权。
所以,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军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直奔长江中游而来,进攻萧梁。唐军此战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一举灭亡萧铣政权,拿下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当时,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胜利的天平,明显倾斜于唐朝一方。先看唐朝方面,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今非昔比,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国力日益强盛。并且,唐军名将云集,兵强马壮,皆是横扫北方群雄的百战之师。更重要的一点,李唐王朝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反观萧铣政权,由于萧铣猜忌诸将,杀戮功臣,导致董景珍、张绣两位功臣,相继死于非命。这样一来,萧梁内部,逐渐人心离散,纷纷叛离萧铣。尽管萧铣依旧占据着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区域,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只是一个空架子罢了,真要和唐军开战,麾下又有几人为他卖命!
即使唐军此次稳操胜券,却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困难,能够一帆风顺。比如,唐军开拔之初,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困难。这个困难,差一点让唐军将帅打起了退堂鼓,险些失战机。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讨萧铣。当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赵郡王李孝恭,集结好战船、兵马、粮草,率领唐军主力,从夔州出发。可是,当大军行至三峡时,却出问题了。
原来,当时正值秋汛,三峡江水突然暴涨,这给唐军渡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三峡水流湍急,平时就算不是汛期,渡江都存在一定风险,更何况是汛期。因此,萧铣认为,唐军绝不会在汛期通过三峡,防备便松懈下来。
果然,唐军行至三峡,发现江水上涨,纷纷停下脚步。唐军诸将纷纷劝说主帅李孝恭,等汛期过去,再让大军过江。就在李孝恭犹豫之时,李靖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着萧铣毫防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以应战,此必成擒也。(《旧唐书·李靖传)
最后,李孝恭觉得李靖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孝恭带领全军将士,以及两千余艘战舰,冒着江水暴涨的危险,冲过三峡天堑。不出李靖所料,萧铣当真没有防备。于是,通过三峡之后,李孝恭瞅准时机,率领唐军发起进攻,连克荆门、宜都二镇,进军至夷陵。
在唐军冲过三峡之前,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七,萧梁鄂州刺史雷长颖,主动举鲁山降唐。
现在,唐军顺利通过三峡,连续攻克荆门、宜都。萧铣顿时感到不可思议,他万万没有想到,唐军竟然会选择在汛期渡江,还真的通过了三峡,行动如此迅速。萧梁所倚仗的长江天堑,在唐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这一系列的行为,根本来不及让萧铣多想。
但是,惊讶归惊讶,震惊归震惊。唐军既然已经推进至夷陵,萧铣就必须要有所行动,派兵拦截唐军,绝不能让唐军深入萧梁腹地。当时,萧铣麾下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屯驻清江。拦截唐军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这数万梁军身上。
因此,唐军通过三峡后的第一场硬仗,便是与文士弘的数万兵马之间的遭遇战。虽然,文士弘拥兵数万,但其部下军纪涣散,精神萎靡,根本毫斗志。打这样一群散兵游勇,岂不是易如反掌?
与数万梁军狭路相逢,李孝恭命令唐军,全军压上,猛攻数万梁军。结果可想而知,文士弘大败,唐军趁机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梁军被杀、溺毙者数以万计。幸亏当初听从了李靖出其不意的建议,才能首战告捷,击败数万梁军。
打垮梁军精锐后,李孝恭乘胜追击,一路追至百里洲。沿途上,文士弘收拢残兵,回身继续与唐军复战,又被唐军击溃。最后,文士弘带领残部,败退进入北江。不久,萧铣手下的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前线的情况,对萧梁政权极为不利。萧梁军队节节败退,损兵折将,唐军则在李孝恭、李靖等人的率领下,势如破竹,接连击败梁军,不少萧梁地方官吏,纷纷归降李唐。唐军兵锋直指江陵,准备一举拔除萧梁的根基。
形势愈发危急,此时的萧铣,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面对唐军兵临城下,梁军又损失惨重,这个时候的当务之急,必须组织兵力,拼死挡住唐军。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萧铣手上没有兵了。
当初,萧铣大搞罢兵务农运动,削夺诸将兵权,导致了一个严重的恶果,那就是梁军兵力空虚。就以萧铣为例,当时,他身边负责宿卫的亲兵部队,不过才数千人马而已。如今,唐军大兵压境,前线梁军接连战败,而萧铣手中兵力严重不足。此刻,萧铣终于尝到了内耗的苦果。
没办法,萧铣只好紧急就地征兵,召集各地援军,会于江陵,共同抵御唐军。然而,萧梁各个增援军队,皆远在江、岭之外,路途遥远险阻,不能迅速集结到达。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萧铣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上的数千亲兵了,凭借着千把来人,和唐军死扛。即使最后失败,也要让唐军付出极重的代价。
摆明了,萧铣这是要和唐军同归于尽,不计后果。可是,唐军主帅李孝恭,却根本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大唐军队一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区区几千梁军,若要挡住大唐数万大军,简直是自寻死路。所以,李孝恭难免生出了轻敌之心,决定大举出击,击灭萧铣手中最后的一支生力军。
关键时刻,又是李靖出面阻止。李靖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逞一时之勇,草率出兵。现在,梁军虽是强弩之末,却依然困兽犹斗。既然是困兽,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狗急跳墙,与我军死战到底,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最后的结果,唐军消灭这支数千人马,不是什么问题,但也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对此,李靖给出了具体的对策,不如暂且停止进攻,休整一、两日。等到梁军军心涣散,气力衰竭之时,再发起大规模的反击,定能一举击垮这股梁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上上之策: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资治通鉴)
可是,李孝恭毕竟年轻气盛,此次攻打萧铣,又是他第一次担任主帅,独当一面,迫切地想要施展拳脚。所以,李孝恭希望速战速决,对于李靖提出的稳扎稳打的方略,置若罔闻,执意率军出战。
李孝恭不听李靖之言,贸然出击,命李靖留守大营,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向梁军发起进攻。战况果然如同李靖预料的一样,面对唐军的进攻,那数千梁军,拼死抵抗。不曾想到,数万唐军精兵,竟然被区区几千梁军击败,李孝恭被迫引兵败退,撤往南岸布防列阵。
也许有人会说,唐军肯定功亏一篑了。没有想到,战场的形势,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怎么回事呢?原来,唐军败退之时,一路上遗弃了许多军事物资。看到满地的物资,梁军士兵顿时起了贪欲,纷纷下马抢夺物资。梁军本来就军纪涣散,如此一来,更是乱了阵脚。因为抢得物资太多,梁军有些士兵,连路都走不动了。
身在唐营的李靖,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乐开了花,这简直就是发起突袭的大好时机。于是,李靖亲率留守大营的唐军,奋力出击,奇袭正在抢夺物资的梁军。这伙梁军,忙于争夺物资,没有想到,李靖会上演一出突然袭击,根本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这支萧铣手中最后的生力军,几乎被李靖全部歼灭。
大破梁军之后,李靖统领五千轻兵,作为前锋,乘胜追击,直扑江陵城下。攻至江陵城下后,李靖先是攻破外郭城池,又拿下水城,仅剩下内城没有攻克。并且,唐军又缴获了萧梁四百余艘战舰,斩首、溺毙梁兵将近万人,斩获颇丰。
没过多久,李孝恭率主力赶到。同时,李靖大破梁将杨君茂、郑文秀所部,俘敌四千余人。随后,李孝恭、李靖合兵一处,将江陵城团团包围。现如今,仅有内城被萧铣控制,唐军随时可以破城而入。
不得不承认,李靖的军事才能,在整个唐朝,仅次于秦王李世民,也是一个可以反败为胜的帅才。这一次,李靖再一次扭转了唐军不利的局面,成功翻盘,取得了攻克江陵的决定性胜利:
贼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获其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将万人。(《旧唐书·李靖传)
攻克江陵外郭、水城时,唐军缴获了四百余艘萧梁战舰。李靖向主帅李孝恭建议,将这四百余艘战船,全部散于长江之中。唐军诸将有些疑惑不解,我们好不容易通过血战,才缴获了这些战船,正好用其破敌,为什么要弃之不用:“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李靖给出的解释是这样子的:
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资治通鉴)
李靖分析道,萧铣占据的地盘,南到岭南,东至洞庭,幅员广袤。如今,唐军深入萧梁腹地,还没有攻克江陵。况且,其它萧梁援军,全部聚集于长江下游,随时可以顺江而下,支援江陵。到时候,唐军肯定会陷入前后夹击之中。
所以,李靖将四百余艘战船全部散于长江之中,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假象,让萧梁援军产生疑虑,误以为唐军已经攻下江陵,不敢轻举妄动。等到他们发现时,早都过去了十天半个月。到时,唐军想必早就攻下江陵了。
李靖不愧是一代兵圣,用兵奇诡,出其不意。不出所料,长江下游的萧梁援军,看到飘于长江之上的战船,真的以为大势已去,便各自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实际上,他们也不想支援萧铣。
不仅如此,萧梁政权的一些文武官吏,像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等人,准备前往江陵,看到萧铣众叛亲离,主动向李孝恭请降。其中,高士廉正是秦王李世民的王妃长孙氏(长孙皇后)的舅舅。
直到这个时候,萧铣彻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唐军大兵压境,将江陵团团包围,外城尽数攻占,内城也是唾手可得。此时,萧铣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内外阻绝。但是,萧铣却不甘心,难道大梁真的气数已尽吗?因此,萧铣想要作最后一搏,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向他咨询意见。
前文说过,岑文本是江南出了名的大才子。他的祖父岑善方,仕于西梁,在官至吏部尚书;父亲岑之象,隋末时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所以,岑文本也算是出身于官宦世家,诗书簪缨之族。
所以,岑文本自幼便博览群书,口才极好,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其父岑之象,遭人陷害,处申冤。于是,尚未成年的岑文本,来到司隶为父申冤,言辞慷慨恳切,召对明辩,众人感到十分惊异。最终,其父的冤情得以昭雪,岑文本从而声名鹊起:
时年十四,诣司隶称冤,辞情慨切,召对明辩,众颇异之。试令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合台莫不叹赏。其父冤雪,由是知名。其后,郡举秀才,以时乱不应。(《旧唐书·岑文本传)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自此以后,萧铣一直将岑文本视为心腹谋士。现如今,江陵危在旦夕,萧铣只能问计于谋士岑文本。
岑文本已经明显看得出来,这场战争,胜负已定。如果继续硬着头皮打下去,只能是谓的牺牲。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只有开城投降。所以,岑文本劝说萧铣,开城降唐,或可活命。见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都这样说,没有办法,萧铣自知大势已去,只能决定降唐,他对群臣说道:
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君?(《旧唐书·萧铣传)
就这样,萧铣作出最后决定,出城降唐。随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二十一日,萧铣以太牢之礼祭祀太庙后,下令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顿时,江陵城中,哀嚎一片。而后,萧铣率领群臣,身着丧服,来到唐军大营请降,并恳求唐军主帅李孝恭,不要为难城中百姓:“当死者唯铣耳,百姓罪,愿不杀掠。”
紧接着,李孝恭亲率唐军,入据江陵城。至此,萧梁政权正式灭亡。从义宁二年(618年)四月,萧铣称帝,到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萧铣投降唐朝,萧梁政权立国仅仅四年,便如同黄粱一梦,昙花一现。
唐军进入江陵城后,许多唐军将领觉得,大家辛辛苦苦这么长时间,终于拿下江陵,如果不趁机捞一笔油水,实在有些可惜。于是,不少将领向李孝恭进言,希望可以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
试想一下,如果李孝恭同意了诸将的请求,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样,势必会让江陵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会激起萧梁旧部与江南百姓的反抗,功亏一篑。关键时刻,萧铣曾经的心腹谋士岑文本,出面阻止,他对李孝恭说:
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复向化之心矣!(《资治通鉴)
最后,李孝恭认为,岑文本说得很有道理,遂下达军令,严禁唐军士卒掳掠城中百姓,约束部众。尽管如此,但那些将领依然有些不甘心。退而求其次,不能抢掠百姓,那就拿萧梁敌将开刀,希望能够籍没他们的家产,赏赐给将士们:“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对于此等请求,李靖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两军对垒,各为其主。这些萧梁将帅,仅仅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才与我军为敌。这样的人是忠臣,怎么能将他们当作叛乱分子一样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