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的血战,东征洛阳的十万唐军精锐之师,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年底,逐渐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早在唐军进入河南,兵临洛阳之初,李世民便已经定下了攻打洛阳的总体战略,八个字可以囊括:重兵包围,步步蚕食。这八个字,是李世民在洛阳之战的初始阶段所确立的大致基调。
首先,李世民集结重兵,布置了四路大军,对洛阳展开四面合围,营造出泰山压顶的气势;其次,李世民分派各部,四处攻略,扫除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一点点压缩王世充的战线,逼迫其退守洛阳孤城。
确切地说,这个战术,在攻打洛阳的初步阶段,的确起到了理想的效果。随着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被逐一扫除干净,河南州县,尽皆望风而降。而且,北邙、千金堡两战大胜,使得唐军获取了惊人的战绩,歼灭了王世充上万精兵,沉重挫伤了王世充的军事实力,为洛阳攻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局面。
因此,到了武德三年(620年)的年底,王世充的势力范围,仅仅只能控制在洛阳的一亩三分地,他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盘,几乎丢光了。与此同时,经过六个月的战略推进,近十万唐军主力,彻底完成了对洛阳的军事包围。接下来,只待秦王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将士就能正式发起洛阳攻坚之战。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世充慌了。现在的战局,对王世充极端不利。洛阳一座孤城,如果唐军大举攻城,王世充是撑不了多久的。如此境况,王世充决定壮士断腕,河南丢失的州县、城池,统统不要了,收缩兵力,固守洛阳;只要保住洛阳,自己的根基就还在,日后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因而,论是李世民,还是王世充,他们都清楚,洛阳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想要速战速决,希望非常渺茫。就这样,双方在洛阳城下打起了拉锯战。就在唐军和王世充相持不下之时,一支来自于第三方的军事集团,突然插足于唐、郑洛阳之战,立刻使得洛阳局势发生巨变。这支来自第三方的军事集团,便是——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
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远在河北,中间隔着一条黄河,相距甚远。窦建德为什么不好好在河北割据称雄,非要蹚洛阳这趟浑水?其实,并不是窦建德主动要来,而是王世充请他率军而来。
唐军围城,王世充困守洛阳,独木难支,洛阳大战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王世充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集结兵力,抵御唐军进攻;另一方面,王世充也在寻找外援。仅凭王世充一家军队,很难守住洛阳。所以,王世充急需外援,迫切需要得到第三方势力的支援,他将希望寄托到了河北窦建德身上。
窦建德雄踞河北,兵强马壮,倘若窦建德可以出兵救援洛阳,便能和王世充遥相呼应,夹击唐军。那样一来,唐军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被郑、夏联军逼迫,洛阳之战或许还有转机。
于是,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王世充主动遣使,请求窦建德出兵。而此时,窦建德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意出兵,和王世充结成同盟。并且,窦建德这个时候,也在积极整军备战,操练兵马,随时准备增援洛阳。关于王世充与窦建德结盟,共同夹击唐军,下一个章节会具体说到,在此不多赘述。
当然,尽管窦建德决定亲率大军,支援王世充。但是,窦建德不可能迅速出兵洛阳,他也需要时间准备。所以,窦建德即将救援洛阳消息,自然被李世民知晓,李世民不由眉头深锁。
李世民知道,自己如今面临的局面,与当初李密面临的情况,何其相似。之前,李密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洛阳城,本来胜券在握。结果,节外生枝,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叛军,突然介入洛阳战局。李密不得不调转枪口,对付宇文化及,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李密、宇文化及两败俱伤,让王世充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来说,如果窦建德真的率军前来,和王世充结为同盟。那么,唐军此战必败疑,将退出河南。不过,李世民到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冷静地分析战场态势,好在窦建德还没到洛阳。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李世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
这段时间,对李世民和十万唐军来说,实在太宝贵了,简直就是转瞬即逝的战机。李世民认为,必须趁窦建德到来之前,加紧对洛阳的大举进攻,争取尽快攻下洛阳。为了攻下洛阳,李世民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这样一来,洛阳城下的一场血战,在所难免。同样,李世民也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战场硝烟。
与此同时,王世充也没有闲着。不妨分析一下王世充此时的心理,他希望外援,却不完全依赖外援。窦建德到来之前,王世充还得靠自己,有所作为,抵御唐军进攻,不让唐军破城而入。
情势危急之下,王世充故伎重施,拿出当年对付瓦岗军的办法,集中洛阳全部的精锐,主动出城,和唐军作战。王世充也是个不服输的人,几次大战,损失了上万兵马,他自然不甘心失败。因此,王世充便想扳回一局,将主力部队带出洛阳城,寻找战机,打击唐军,说不定还能取得一定的战果。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王世充此举,简直就是一步臭棋。郑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的确不适合出城作战。当前,最明智的决策,应该是集中兵力,固守洛阳,凭借洛阳的城池坚固,抵御唐军,等待窦建德大军到来。
相反,王世充率军出城,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李世民挥兵强攻洛阳,或许最终能够攻下洛阳,但也会付出极大的伤亡与代价。倘若王世充带兵出城,李世民便可布置兵力,将王世充的精锐消灭在城外,令其元气大伤,拿下洛阳会更容易一些。由此可见,两军在洛阳城外的血拼,即将开始。
转眼,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此时,唐、郑两军之间的洛阳攻防战,已经如火如荼地开打了!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王世充率先向唐军发起进攻。前文说过,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罗士信巧施妙计,大破郑军,智取千金堡。夺取千金堡,使得此地成为牵制洛阳的一处军事要塞。故而,王世充将千金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论如何也要从唐军手中夺回千金堡。
果然,刚一开年,王世充亲率数万郑军,就气势汹汹地杀奔千金堡而来,对千金堡展开了疯狂的反扑。看这架势,王世充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攻下千金堡。李世民未卜先知,他早就料到,王世充肯定会反攻千金堡。正因如此,李世民提前布下先手,委派两员名将镇守千金堡,他们分别是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
屈突通不用说,那是隋、唐两代功勋卓著的名将,久经沙场,以擅长守城而闻名。同样,窦轨也是唐军中著名的战将,从晋阳起兵到唐初统一战争,一直征战四方,军功赫赫。更重要的一点,窦轨还是李世民的舅父。所以,李世民留下屈突通、窦轨镇守千金堡,为的正是防备王世充反扑。
虽然屈突通、窦轨是能征善战之将,但毕竟势单力孤。面对王世充的数万大军,唐军渐渐不支,千金堡开始告急。没有办法,屈突通只好点燃烽火,向李世民求救,希望大军前来支援。
看到屈突通的求救信号,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出兵。这绝不是见死不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军事奇才,他判断,以屈突通的守城能力,肯定还能撑得住。此时按兵不动,反而能够起到麻痹敌军的作用,趁敌军松懈之时,再大举出击,从王世充背后包抄,断敌归路,或许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终于,直到屈突通第三次点燃烽火求救,李世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即刻率领数千玄甲军主力,倾巢而出,向千金堡挺进。由于李世民策马扬鞭,一路疾驰,很快脱离了主力,身边只跟着几名亲兵。
到了千金堡,李世民与王世充大军的迎面撞上。可是,李世民毫惧色,迅速弯弓搭箭,一箭射出。只见,对面的一员敌将,中箭落马。然后,李世民身边的玄甲亲兵,一拥而上,生擒了这员敌将,他就是王世充的骑兵大将葛彦璋。葛彦璋中箭被擒,郑军一时间惊愕万分,面面相觑。
没等王世充反应过来,玄甲军主力随之而来。数千玄甲军骑兵,风卷残云,从敌军后方大举包抄、掩杀上来,一阵大砍大杀,郑军大败,被斩受俘者,多达六千余人。王世充本人,亦是十分狼狈,仓皇逃离,险些被唐军俘虏:
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资治通鉴)
本来,王世充率领主力出城,是要寻找战机,击败唐军。不料,首战失利,不仅没能夺回千金堡,反而折损了六千兵马,大败而逃。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更糟心的事,还在后头!
王世充兵败千金堡,收拢残兵,灰头土脸地逃回洛阳。不久,太子王玄应率领数千兵士,从虎牢关押运着一批粮草,前往洛阳。此时,洛阳城内,粮食紧缺,日益捉襟见肘。所以,王世充太需要这批粮草了。
然而,王世充的对手是李世民。李世民捏准了王世充的七寸,既然洛阳缺粮,何不顺手牵羊,打掉郑军的这支押粮部队。于是,李世民命令麾下大将李君羡,带领一队人马,于半路设伏。结果,王玄应刚一到,唐军伏兵就从四面八方杀出,邀击郑军,大破数千敌兵。王玄应仅以身免,粮草被唐军悉数劫走。
重创王世充、王玄应父子后,李世民马上拟定了一份进围洛阳的作战计划,写成奏表,委派谋臣宇文士及,前往长安,上呈唐高祖李渊,请父亲定夺。高祖接到李世民的上表,当即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同时,为了激励李世民和前线将士,李渊又让宇文士及返回前线,转达自己的旨意:
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欲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馀子女玉帛并以分赐将士。(《资治通鉴)
得到了父亲的首肯,李世民便要正式实施攻打洛阳的计划。很快,唐军又迎来了下一场激烈的血战——“青城宫之战”。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统率唐军,移师青城宫,在此地修筑防御工事,准备进攻洛阳城。没等唐军修好壁垒,排好阵形,王世充却率领两万兵马,自洛阳方诸门倾城而出,在故马坊一带修建墙垣、沟堑,临谷水列阵,抵御唐军。可以说,这两万兵马,几乎是王世充手上最后的精锐力量了。
也许是连续作战,唐军将士疲惫不已,再加上王世充的两万兵马,突然出现,令唐军始料不及。如果真的打起来,唐军可能要渡河作战。万一王世充趁唐军不备,半渡击之,唐军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唐军诸将,人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到底是过河还是不过河。
但是,身为主帅的秦王李世民,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李世民率领一支玄甲军精骑,陈兵北邙,自己则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很快,李世民得出了一个结论:王世充不足为惧。他对左右这样说道:
贼势窘矣,悉众而出,徼幸一战,今日破之,后不敢复出矣!(《资治通鉴)
李世民看得出来,王世充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现在,不过是孤注一掷,垂死挣扎。只要打垮了他最后的两万精锐,王世充将彻底失去与唐军作战的能力,从此龟缩洛阳城中,再也不敢出战。
通过观察敌情,李世民迅速作出决定,马上过河,主动进攻郑军。于是,李世民命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先头部队,渡河进击王世充。并且,李世民和屈突通约定:“兵交则纵烟。”之所以让屈突通带领五千步兵先过河,就是要死死咬住王世充大军,为唐军主力渡河争取时间。
果然,屈突通率军渡河后,与郑军刚一交战,便点燃狼烟,通知李世民。看到滚滚升起的狼烟,李世民立即一声令下,主力大军全部过河,其中也包括他麾下最精锐的“玄甲军”。过河后,李世民发现,王世充军队的后方,防守比较薄弱。如果袭击郑军后方,一定能够彻底击溃王世充主力。
说干就干,李世民亲率数十名玄甲军精骑,杀进敌阵,一直冲击到郑军背后,展开猛攻。在作战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带领着区区数十名玄甲军骑兵,左驰右突,所向披靡,杀伤敌兵甚众,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但是很快,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冲到敌军背后,经过一道河堤。因为此处地形复杂,混战当中,李世民便与玄甲军失散了,玄甲军此时也是各自为战,顾不上秦王。此时此刻,李世民身边只跟着一名将军,他叫丘行恭。应该说,危险正在慢慢靠近李世民。
与大部队失散,李世民单枪匹马,身陷敌阵。不一会,许多郑军士兵,便朝着李世民的方向,围了上来。激战中,李世民胯下战马,身中数箭。这匹受伤的战马,正是“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
情况万分危急,跟在李世民身边的将军丘行恭,一看秦王有难,自然要奋力护主。只见,丘行恭拿起弓箭,回马连发数箭,箭虚发,敌兵相继应弦而倒。丘行恭的精湛射术,瞬间镇住了场面,郑军一时不敢上前。
趁此机会,丘行恭连忙将自己的战马,换给李世民骑乘。他自己跃下马来,为那匹受伤的“飒露紫”拔箭。奈何,飒露紫伤势过重,已经力回天。不容丘行恭迟疑,当务之急,是要保着秦王杀出重围。
千钧一发时刻,丘行恭手执长刀,步行于马前,掩护着李世民往外反冲。丘行恭勇猛异常,抡动着手中一柄长刀,刀锋所及之处,连斩数人。李世民本身也是武艺高强,此时他骑在马上,亦在奋力杀敌。最终,在丘行恭的保护下,李世民成功突出重围,回到唐军阵营当中。
虽然李世民顺利脱险,但是,在刚刚的战斗中,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不幸中箭牺牲。在今天唐太宗“昭陵六骏”的石雕中,唯独飒露紫的石雕,与其它五匹马有所不同。它的旁边站着一个人,正为受伤的飒露紫拔箭,这个人便是丘行恭。后来,唐太宗在《六马图赞中,这样评价牺牲的飒露紫: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讋三川,威凌八阵。
此时,大战依然在处于白热化阶段。唐、郑两军,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死战不退。尤其是王世充,表现得尤为英勇。他明白,此战若败,自己将再翻盘的机会。因此,王世充率领军队,与唐军死拼。
要知道,王世充的部队,基本都是他从江淮一手带出来的子弟兵,在江南镇压过农民起义,在洛阳击败过十万瓦岗军,也算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王世充指挥着两万兵马,奋力苦战,阵形数次被唐军冲垮,但又迅速重新聚拢。
青城宫的这场大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后,王世充的军队,虽然英勇,但架不住唐军群狼式的轮番猛攻,整个战线一溃千里。郑军溃败,这是绝佳的战机。于是,李世民率领唐军,乘胜追击,纵兵奋击,直抵洛阳城下,俘斩郑军共计七千人。至此,唐军彻底击溃了王世充主力,大获全胜,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烟作,世民引骑南下,身先士卒,与通合势力战。世民欲知世充陈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陈而出,得入大军。世充亦帅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纵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斩七千人,遂围之。
这场血战,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尽管重创王世充仅存的主力,大获全胜。但是,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是险中取胜。比如,举一个例子,李世民麾下悍将骠骑将军段志玄的故事。
段志玄此人,是秦王集团的重要战将。从太原举义开始,段志玄便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一路从太原杀入长安,战功赫赫。所以,段志玄也算是大唐的开国元勋,是唐军中赫赫有名的一员悍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将,却在这场大战中,差点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