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西的唐献陵,以及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唐昭陵。这两座大唐帝陵,分别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两位名垂青史的父子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这两位父子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他们,一位开创了一个四方来朝的大唐帝国,一位缔造了一个万古流芳的“贞观之治”。然而,他们父子二人却共同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
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入主关中,定鼎长安;是他们,一路南征北战,仅用十年时间,就扫平群雄,结束了自隋末以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长期的战乱与割据状态,最终缔造了一个古今未有的大唐王朝!
提起大唐王朝,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通常是两个字:盛世。大唐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富足的民生、辽阔的版图、开放的国门、华美的诗篇,几乎成为了大唐王朝形象的代名词。
来到长安城,我们看到的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万国来朝;纵横于烟尘滚滚的东北边境,我们看到的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沙场豪情;登上金陵凤凰台,我们看到的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千载往事;伫立于黄鹤楼上,我们看到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乡思……
然而,我们更能看到的,是一个傲立于世界东方,以一个庞大帝国的姿态,俯瞰华夏大地的,——大唐帝国!
“汉唐”,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汉族唐人,华夏文明的种子,早已散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乃至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帝国,在它最终立国之时,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纷纷乱世。面对着狼烟遍地的华夏大地,新生的李唐王朝,以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放眼九州天下的格局,花费十年时间,最终扫平群雄,克成统一大业。
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营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使得唐王朝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大一统王朝。
唐初的统一战争,是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李唐王朝,到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平定江南辅公祏势力,基本上扫平了除朔方梁师都以外的所有隋末群雄。最后,直到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国力衰落,自顾不暇之际,一举出兵,彻底拔除了梁师都这个隋末群雄最后一股势力。
可以说,新生的李唐王朝,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结束了隋末以来黄河、长江流域长期的动荡与战乱。大唐,犹如一轮旭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冉冉升起,此后,二百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与大唐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唐王朝创立伊始,新生的李唐王朝,处于各地割据势力的重重包围和虎视眈眈之中,随时有可能一口吞掉方兴未艾的大唐。然而,出身关陇士族门阀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注定要承担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总结李唐王朝十年的开国统一之路,那就是一部壮丽绚烂的英雄凯歌。如果没有这十年的金戈铁马,浴血疆场,也就没有后来诗圣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气象。
将时光穿梭回千百年前,那个隋末唐初的纷纷乱世,置身于那段金戈铁马,激荡雄浑的峥嵘岁月,感受大唐横扫天下,傲视群雄的万古豪情!在那个群星荟萃,英雄拔剑而起的风云际会,为什么大唐王朝可以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天下,成为华夏大地最后的主宰者,成为独一二的天下之主。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身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宣布起兵反隋,率领三万义军,从晋阳宫出发,向长安进军。从此,开启了李家父子一统天下,开创大唐的王者之路。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耗费了隋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国内矛盾一触即发,各地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天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乱起,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其实,早在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的动乱,便已经初现激变的苗头,直到后来,这种苗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业七年(611年)七月,还在第二次南巡的隋炀帝,乘龙舟由江都北上,结束了二下江都的旅程,经过刚刚竣工的永济渠,前往涿郡。
路上,这位大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正式颁布了讨伐高句丽的诏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前往东莱郡,督造舰船三百艘。日夜赶工的民夫,长时间站在水中干活,以致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者多达十之三四。
然而,隋炀帝要求的排面,却远远不止于此,他还下诏,调全国府兵,论路途远近,悉数都要到涿郡聚集。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则要打造五万辆车,负责运送物资,按时送往高阳郡。
同年七月,隋炀帝再调淮南、江南的民夫船只,将囤积在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往涿郡。于是,纵观隋朝境内,载有兵器甲仗的车辆,运送粮草的船只,往来奔走的府兵,日夜不断,拥挤于路途之上,累死道旁者,更是法统计。
至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在涿郡集结大军,共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二百万大军,正式对高句丽发动攻势。至此,隋炀帝在帝国战略层面,又一项宏大的筹划,——讨伐高句丽,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这大军百万,旌旗蔽日的大场面背后,却是隋朝百姓从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八年(612年),七年之间从未中断的劳役与伤亡。
当农耕社会下的底层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耕种失时令,颗粒收,田地荒芜,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时,皇帝没有下令与民休息,却是颁布了新的征税诏命,为东征高句丽筹措物资。
而隋朝的官吏们,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时间,便低价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随后对外公布诏命,要求征税,百姓只得再以高价,从官员手中买粮。简单的一进一出,官员能从中获取的暴利,达数倍之多。
大业七年(611)时,山东、河南爆发水灾,三十余郡被淹没;接着,同年十月,黄河砥柱崩塌,土石塞堵河道,造成河水逆流数十里,吞噬周边城池。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天灾,朝廷却守着各处义仓,不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黎阳、洛口的储备,只顾运往辽东。
这一刻,悬在百姓头上的生存红线,彻底绷断。邹平人王薄,率先揭竿而起,自称“知世郎”;紧接着,平原人刘霸道,高鸡泊的孙安祖、窦建德,河曲张金称、蓨县高士达等人,蜂拥而起。一首《向辽东浪死歌,唱响了隋末天下动乱的乐章。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再到后来,隋朝百万大军,折戟辽东,令隋王朝威风扫地。与此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渐渐呈现糜烂之势。
面对农民起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隋炀帝深知北方大乱,已经不可扭转,为了躲避战乱,于大业十二年(616年)第三次巡游江都,离开中原。隋炀帝临行之前,将西京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扔给了自己的两个孙子,命代王杨侑镇守大兴城,越王杨侗镇守东都洛阳。
隋炀帝自己则一走了之,而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他们都是隋炀帝早逝的嫡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两个儿子,当时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罢了,怎么能应对了如此的乱局。隋炀帝将北方乱局交给两个孩子打理,明显就是逃避责任。
隋炀帝三下江都,这一走,天下大乱的局面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隋朝国内,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力量。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江淮起义军,以李密、翟让为首的瓦岗军。而此时,李密正率领瓦岗军,大举围攻洛阳,与驻守洛阳的隋朝江都通守王世充,殊死搏斗。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此时,身在江都的隋炀帝,想的并不是如何平定国内烽烟,而是选择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破罐子破摔,实行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根据《隋书·炀帝纪的记载,当时,隋炀帝对国内农民起义的态度是这样的:
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战士尽力,必不加赏,百姓辜,咸受屠戮。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悟也。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各地武装力量都在积极反抗隋朝暴政,意欲逐鹿中原的时候,一支新兴的军事力量,突然崛起于山西太原。这支军事力量的横空出世,不仅改变了隋末唐初的纷乱局面,更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这支崛起于山西太原的武装力量,它的军事领导人,正是开创了大唐帝国的——唐高祖李渊。
事实上,李渊可不是一般的草莽英雄,相反,他却是一个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贵族出身。并且,李渊还与隋王朝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血缘关系。为什么说李渊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贵族呢?因为,他正是出生于西魏、北周与隋唐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贵族集团——“关陇贵族集团”。
在这里就要解释一下这个“关陇贵族集团”。所谓“关陇贵族集团”,其实就是一个南北朝时期北朝以西魏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贵族集团。这个贵族集团的开创者,正是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宇文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这是自前秦苻坚以来第二次对黄河流域实现的统一。然而,好景不长,北魏统一北方还不到一百年,正光五年(524年),北魏国内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到了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东魏由权臣高欢控制,而西魏则由权臣宇文泰所控制。因此,东、西两魏之间常年发生战争,实际上就是高欢和宇文泰之间的较量。后来,东魏被北齐高氏政权所取代,西魏被北周宇文氏政权所取代。所以,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的高欢集团,专门创立以西魏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基础的——“关陇贵族集团”。
南北朝末期,东魏、西魏、南梁三足鼎立,其中,西魏割据关陇之地,人口、经济皆处劣势。为了在乱世中生存,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在政治、文化上,打出了复古周礼的旗号,争取关陇汉人门阀的认可;在军事上,则以鲜卑人原始的部落兵制为基础,以赐姓的方式,将汉人门阀融入其中,最终达到凝聚各方力量,扩大统治基础的目的。
所以,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的高欢集团,专门创立了以西魏、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基础的——“关陇贵族集团”。
所谓的“八柱国”,就是西魏历史上的八位柱国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是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者,是八柱国之首,而广陵王元欣则是西魏宗室成员。其余六大柱国,都是各自督统两个大将军。
所谓“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在北周、北齐,乃至隋唐,产生过数的开国帝王、高官重臣、皇室贵戚以及后来许多王侯将相的父辈。比如,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就是隋炀帝杨广的祖父。八柱国之首的宇文泰是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北周建国之后,追尊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李虎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的祖父、独孤信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
出生在这样一个贵族频生的关陇贵族集团,李渊可以说是非常幸运。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关陇贵族集团”: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除了出生于关陇门阀这样的贵族集团,另外,李渊本人,还有整个李家,都是皇族后裔。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意思是,李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之君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孙。当然,后来许多史学家,经过考证,认为李渊的这个先祖,很有可能是编造出来的。估计是李渊后来建立唐朝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才编造出来的这个先祖。
不过,李渊的祖父李虎,却是真真正正的王侯将相。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在西魏官至左仆射、太尉,受封陇西郡公,后来与宇文泰等其他七人辅政有功,共同加封“柱国”之衔,号称八大柱国。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李虎其人:
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
北周受禅之后,李虎被追赠为唐国公。其子李昞(李渊的父亲)在北周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世袭唐国公。北周天保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在李渊七岁的时候,父亲李昞去世。于是,李渊便承袭了祖父、父亲的唐国公爵位。
李渊不仅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这样一个显赫门阀,另外,他与隋王朝也存在着剪不断的血缘关系。因为,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是亲姐妹。所以,论亲疏,李渊是隋炀帝的亲表哥。
并且,论身份,李渊还是隋朝的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右骁卫将军、太原留守,镇守晋阳(太原),掌管山西并州的军政大权。可以说,李渊在隋朝是镇守一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是名副其实,雄踞一方的“山西王”。更何况,李渊本人与隋炀帝还是表兄弟关系。这样的身份,他为什么还要起兵反隋呢?
按照传统的说法,李渊起兵反隋,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甚至可以说是李世民推动了整个晋阳起兵。
唐高祖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不过,他与原配妻子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中,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就成为了李渊最重要的三个儿子。
同样,也是这一母同胞的兄弟三人,也是日后大唐王朝政治博弈中的主角。最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夜之间杀兄屠弟,手上沾满了骨肉兄弟的鲜血,踩着手足兄弟的尸骨,登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
为什么说是李世民推动了整个晋阳起兵的过程呢?当时的李世民,也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英雄而已。可是,不要看李世民当时只有十八岁,他非常不简单,此时的他早已看清了天下大势。《资治通鉴记载,这个时候的李世民: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
李世民虽然当时只有十八岁,但是他非常聪明,英勇果敢,也十分有见识。他看到隋朝此时已经大厦将倾,大势已去,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便有了劝说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的想法,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宏图霸业,进而平定四海,削除割据。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后来的成就,确实是前古人,论是帮助父亲李渊晋阳起兵,一路入主关中,开创李唐王朝;还是在唐朝建国之后,亲率大军,东征西讨,为唐王朝平定四海,一统天下;亦或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绝地反击,杀兄屠弟;或者是在登上皇位之后,开创了一个流芳千载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当之愧的千古一帝,千秋帝范,是后世数帝王的榜样。以至于杜甫在《北征一诗中挥毫泼墨,写下来了这样的诗句——“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并且,李世民本人更不是一个普通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冠以“龙凤之姿”的赞誉,就注定了李世民这一生的不平凡。《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了李世民幼年时期的种种传奇经历:
高祖之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名焉。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这个故事讲的是,李世民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李渊来到岐州。只不过李世民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有一天,一个自称会相面的书生来到李渊府上,前来拜谒李渊。这个书生,见到当时年仅四岁的李世民后,立刻就觉得这个李家二郎,将来必定是一个有能力可以平定天下之人。
于是,这名书生就对李渊说,您的这个儿子将来贵不可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必然是可以济世安民的盖世英豪。听完书生的话后,李渊索性就取意“济世安民”四个字,为自己的这个老二取了一个震铄古今的名字——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从小就被赋予了“济世安民”的伟大历史使命。的确,长大以后的李世民,表现确实与众不同。
比如,李世民十八岁的时候,当时,山西境内,有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魏刀儿,自称“历山飞”。有一次,魏刀儿引兵攻打太原,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率军迎击,结果被困在敌阵之中。
关键时刻,十八岁的李世民,独自率领轻骑兵,冲入敌阵,盘马弯弓,射杀叛军,成功将父亲李渊救出敌阵。最终,李渊、李世民父子,合兵一处,大破魏刀儿的叛军,一举扭转太原败局: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帅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旧唐书·太宗本纪)
而且,从李世民日后人生事业的履历,也不难看出。在多年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中,李世民军功数,功业赫赫,为大唐王朝平定天下而奋勇作战。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限的荣誉与权力。
可以说,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在日后,李世民为什么能够以秦王的身份,公然挑衅太子李建成,与大哥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的赫赫战功。
李世民不是一个凡人,比如,晋阳起兵之前,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谋臣刘文静,曾经这样称赞只有十八岁的李世民:
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资治通鉴)
在刘文静看来,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可以和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这样英雄相媲美。除了刘文静以外,当时天下还有许多人都非常看好李世民。比如,唐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率军一举打败了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陇西,将陇右、甘凉地区并入李唐版图,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特意让已经投降唐朝的前瓦岗军领袖李密,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
李密也是隋末唐初一位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英雄人物,曾经率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甚至一度就要攻下东都洛阳。可惜,武德元年(618年),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的较量中,被王世充击败,丢掉了河南大片领地,被迫降唐。唐高祖李渊对他也非常礼遇,任命李密为光禄卿、邢国公。
应该说,李密曾经也是隋末乱世的一代枭雄,眼高于顶,性格骄傲,一般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没想到,李密和李世民素未谋面。可是,仅仅一面之缘,这位曾经的瓦岗领袖,就对这个年轻的秦王折服不已。
李密奉命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可是一见到李世民,目睹了李世民的勃勃英姿,神采奕奕。李密不禁赞叹不已,他对自己的手下殷开山说了这样一番评价李世民的话:“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资治通鉴)李密坚信,李世民将来一定是终结乱世的盖世英雄。
因此,论是儿时被人赞誉为有“龙凤之姿”,赋予“济世安民”的历史使命,还是长大之后,轻骑冲阵救父,被许多风云人物冠以“英雄”称号。都可以看出,在四分五裂的隋末乱世,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在静默、蛰伏之中,逐渐展现出了未来作为一位平定四海,开创盛世的千古一帝的风范与潜质。
虽然,晋阳起兵是真正让李世民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军事舞台,崭露头角。可其实,李世民的第一次闪亮登场,并不是劝说父亲李渊晋阳起兵。他早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已经亮过一次相。时间还要倒追到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闪亮登场。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第二次巡行草原,被突厥始毕可汗亲率的数十万突厥铁骑,围困在了雁门郡(今山西代县)。隋炀帝被困雁门,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内史侍郎萧瑀为隋炀帝献上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