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秋天,傅斯年和罗家伦、康白情、徐彦之等人经过酝酿和讨论,决定组织一个团体,于是约集了二十多位同学,创立了新潮社。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生于江西进贤。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五月二十六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三日,举行第一次预备会,研究办个什么样的杂志。最终确定了三个标准: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字。
杂志的名字,罗家伦提出叫“新潮”,徐彦之建议英文名为“ThRnaissan”,译为“文艺复兴”。最后,大家同意名称中英文含义有区别,杂志中文名为《新潮,下书英文名ThRnaissan。从杂志的名字,不难看出,这些年轻人的抱负是要担负起启蒙的责任,
考虑到学生有寒暑假,杂志每年出版十期。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召开第二次预备会,编辑部推选傅斯年为主任编辑、罗家伦为编辑、杨振声为书记;干事部推选徐彦之为主任干事、康白情为干事、俞平伯为书记;胡适为杂志顾问。
蔡元培校长批准每月从北京大学的经费中拨2000元作为办刊经费,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热情地腾出北大红楼一层22号房间,作为杂志的办公场所。北大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答应,发行由北大出版部负责,印刷由该部设在北大红楼地下室的小型印刷局负责。账目则由学校会计课负责。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事。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新潮第1卷第1号出刊,《新潮杂志在北大红楼诞生了。
一九一九年元旦,《新潮创刊号在北大红楼正式出版发行。
发刊词中写道:“本志同人皆今日学生,或两年前曾为学生者;对于今日一般同学,当然怀极厚之同情,挟量之希望。”希望海内同学“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
一时间,北大拥有《新青年、《新潮两个备受关注的进步刊物。《新潮的稿件除了学生自己撰写,《新青年的大师主笔们也踊跃供稿。
李大钊的《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等文章,鲁迅的《明天,王星拱的《科学的真实是客观的不是?、《物和我等力作,先后在《新潮刊发。
《新潮呼应《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学,介绍国外先进思潮,成为当时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新秀。
胡适曾赞赏:“《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两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
《新潮还刊发一些关于家庭、民主、社会改造等问题的文章。罗家伦的《今日之世界新潮,大胆宣称:“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
叶绍钧的《女子人格问题一文在《新潮杂志第1卷第2号上发表。文章指出:一般男子对于女子,只有两种主义。一是设种种美名,叫女子去上当,自己废弃他的人格叫做诱惑主义。一是看了女子较自己庸懦一些,就看不起他,不承认他是同等的人,因此就不承认他的人格,叫做势力主义。
若恢复女子人格。不可不先有一种自觉。女子自身,应知道自己是个“人”,她和男子不同在生理方面,这是天然光明的,并不牵涉善恶问题、优劣问题。她生育是替社会增新分子,是一种很神圣的事业。她做别人妻子,是顺自然之理,和男子做女子的夫一样。并不是去做男子的财产、奴隶,替他管家事,掌财产。
在已经习惯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的文章和主张在当时简直是“骇人听闻”,产生极大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