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微凉,院外草丛中虫声低鸣,稀薄雾气飘渺。
书房内烛火通明,为了确保烛火不损伤眼睛,赵不息摆了十几根蜡烛,又用略带些浑浊玻璃罩子罩着,让整个书房内十分明亮。
赵不息正谈谈而谈给韩信讲课——
“我给你讲东西,不是兵法,兵法有《孙子兵法》就够了,我给你讲讲一些你不知道战役……”
赵不息思来想去,发现自己没什么可教韩信,她手头上兵书韩信也已经都看完了,赵不息认为自己在带兵基础功上是远不如有着深厚实战经验廉颇和李牧。
所以赵不息决定她应该另辟捷径,有人生来就是天才,这种天才需要不是愚蠢手把手教他老师,需要是能交给他基础知识然后让他自己去领悟老师。
赵不息打算将她知道历史上各个有名战役都改一改名字,假借故事形式将给韩信听。
然后就让韩信自己领悟去呗。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尤其是她还不是什么厉害师父,韩信也不是一般徒弟。
“我们都知道,打仗最好局面就是以多打少,逐步蚕食对方,可并不是每一次打仗都正好能遇上对方比我方兵少战争。”
赵不息侃侃而谈,韩信拿着毛笔和白纸仔细听着。
“那敌多我少时候能怎么打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袁某,他和曹某有仇,袁某兵多将广,有十一万大军,曹某此时还很穷,他只有两万军队……”
赵不息对着地图指指点点,将日后袁绍和曹操那场历史上有名以少胜多战役官渡之战改名换姓仔细讲给了韩信听。
包括其中将领和谋士,都改名换姓告诉了韩信,又仔细讲了袁绍曹操二人先前事迹。
韩信听很认真,面上表情时而轻松时而严肃,偶尔也会低头在纸上勾画。
赵不息给韩信开始上课时候天色才刚刚蒙上一层黑影,讲到一半时候就已经到了五更天了。
只能等到第二天再讲。
第二日,赵不息打着哈欠正要再给韩信讲课时候,韩信顶着两个大大黑眼圈。
“主君,我已经知道袁某为何会失败了。”韩信认真道,“袁某兵多所需要粮草就多,若是失去了粮草必败无疑。若是曹某能够成功烧掉袁某粮草,那袁某手下军队得不到补给,必然会溃败。”
“同时曹某只有两万军队,所需要粮草数量远远小于袁某,即便是曹某烧掉袁某粮草之后袁某也想要以牙还牙烧掉曹某粮草,可两万军粮草容易筹到十一万军粮草不容易筹到。”
韩信又道:“袁某兵多,所以曹某若想要取胜就必须要想办法让袁某分兵逐个击破,袁某缺少粮草,可以用粮草诱之……”
赵不息就眼睁睁看着韩信将官渡之战她没讲完最重要后一半在地图上给推演了一遍。
这就是天才吗?赵不息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分兵逐个击破、烧掉粮草……这不就是官渡之战所用计策?
曹操与袁绍相持,荀彧献计诱使袁绍入圈套分兵追击,趁机斩杀颜良,又献计用粮草诱惑袁绍,趁机大破袁军,顺便斩杀了文丑。最后许攸反叛袁绍投奔曹操,将袁绍藏粮食乌巢透露给了曹操,曹操火烧乌巢,放火烧粮,最后使袁绍不战自败。
赵不息已经在怀疑,到底清楚在史书上读到过完完整整官渡之战到底是自己还是韩信了。
“不过信还有一件事想不明白。”韩信略微皱眉。
他困惑道:“袁某能将势力发展到如此大,那他必然不是不懂兵法废物,只要略懂兵法将领都知道粮草重要性,袁某必然会将粮草藏起来,曹某又如何能得知袁某藏粮食地点呢?”
赵不息长舒一口气,她心想还好十三岁少年兵仙对人心还没有多少了解,她这个“师父”还不至于第二天就下岗。
“这个啊,你得从人心去分析,袁某这个人骄傲自大
,他有一个谋士许某……”赵不息揽着韩信肩膀,开始给韩信讲将帅和谋士关系对于战局影响。
韩信懵懵懂懂听着赵不息给他讲人心和战争关系,赵不息引经据典,结合春秋战国事例来告诉韩信亲信对将帅忠诚重要性。
“当初郑国攻打宋国时候,宋国将领华元轻视他车夫羊斟,分羊肉时候没有将羊肉分给羊斟,羊斟认为华元轻视他,怀恨在心。第二天打仗时候他就驾着车带着华元冲进了敌军之中,将华元当作俘虏交给了郑国。”
赵不息告诉韩信,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作用,无论是你谋士还是你车夫。
以及亲信要选择自己绝对信任人,对自己不绝对信任人,事关自己生命事情就绝对不能让他知道。
沛县之中,赵不息给韩信讲着历史上发生著名战争,韩信一边汲取着来自赵不息知识一边实践,赵不息已经开始在沛县招揽门客了,沛县这一代原本属于楚地,有任侠之气楚墨很多,短短一月赵不息就招揽到了近百门客,赵不息将这些人都交给了韩信管理。
在萧何和吕雉联手管理下,制糖厂已经顺利开了起来,无数甘蔗运进制糖厂又变成白糖被运出去,荒地已经变成了田地,上面种满了甘蔗苗,为了和制糖厂需求配套,赵不息还在制糖厂周围又开了数个小厂子,负责烧陶、焚烧草木灰、包装白糖等一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