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挑的皇后,还能怎么处理?
苏轼又问道:“那你觉得我应该继续追究这件事吗?”
苏过怪道:“爹爹怎么开始问我意见了?”
“问你你就说,”苏轼不耐烦道:“平时那么多话,这会怎么又端着。”
“是是是,”苏过笑道:“我觉得要不就算了,毕竟是皇家内部的事,也不好紧揪着不放。”
苏轼疑惑道:“这话可不像你说的,我以为你会支持我为官家抗议。”
“见好就收挺好的,”苏过想了想,又偷笑道:“若爹爹是个小官,我肯定支持继续上书抗议,可做到爹爹这个位置,再这么赤膊上阵就不合适了。”
苏轼给了他一巴掌,喝道:“少说怪话。”
苏过笑着躲了躲,补充道:“那我说句真心话,爹爹可能又要升官了。”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
苏轼尽职尽责地上奏,小皇帝若其事地转发,太皇太后不轻不重地处理,这事就过去了。
一点事就限扩大,那是言官博声望的做派。
不过苏轼叹了口气,说道:“就是不想升官了,等郊祭结束,我便上书求外放。”
苏过摊摊手,觉得他老爹这回恐怕没那么容易走脱了。
太皇太后的处理方案很快便下来了,诏令整肃卫队,自皇后往下都不许迎接谒见。
十一月十四日,赵煦在圜丘祭祀天地,同时宣布大赦天下。
然后,苏轼就开始操作了,他上书要求外放,还专门点了地方,要求出知越州,就是后来的绍兴,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向朝廷要求去越州了。
宫中下旨不许,将他从龙图阁学士改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和翰林侍读学士则保持不变。
阁学士和殿学士虽说都是正三品,但殿学士一般授于宰执,苏轼拜相一直卡在门口,学士的品级倒是先升上去了。
苏过安慰老爹道:“这几个官职还好了,又清闲,又不得罪人。”
苏轼完全没有被安慰道,有些惆怅地说道:“我老了,越州的八百里鉴湖,不知道还有没机会去。”
苏过闻言叹息道:“爹爹你可真是,当官就只为游湖。”
苏轼郁闷地懒得与儿子计较。
十一月末,阿里骨抵达东京。
朝廷指责他不服王化,妄动刀兵,贬为银青光禄大夫,如之前被俘的青宜结鬼章一样,送往秦州安置。
刘奉世抵达西北后,召集姚雄、宗泽等人到青唐城议事。
姚雄汇报了军事行动的情况,表示敌对部落大多都已肃清,堡寨的修筑也在逐步进行。
宗泽则是就吐蕃人的安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朝廷既然要重立青唐之主,不如设一正一副,分居青唐、邈川两座大城。
一来吐蕃人本就派系林立,多设置一位首领反而能博得更多支持;二来不使一家独大,朝廷才方便从中掌控。
刘奉世听从了宗泽的建议,将阿里骨之子瞎征迎往青唐城,为青唐吐蕃人之主;又从唃厮啰的后代中找到陇拶,由朝廷赐名赵怀德,为名义上的邈川城之主。
至此,陇右完全纳入大宋的版图。
苏过期待已久的陆上丝绸之路,终于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