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林书院从此开始实行课题制,课题种类被分为三类,甲类为基础科学类,这类课题大多是理论课题,这方面目前书院内公认李文革第一,因此尽管也有叶其雨等学痴主攻,还是相对人数较少。乙类课题为实验科学类,陈抟的道观便属于这类课题;丙类则为应用科学类,这一类课题最多。
课题制是为了将有限的研究经费尽可能最有效使用,在这里尽管李文革急需的是应用科学成果,但他还是很理智地将基础科学课题列为一类课题,正如他在对一类课题的作用释义中所说的,基础科学“通晓天地变化万物生灭之理,为世间第一学问”。
大炼钢铁,工业化大生产,造枪造炮……不可否认,这些穿越必修课对李文革的诱惑很大。
但是这不是他的目的。
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纵横天下统一四海……
这也不是他的追求。
用他自己的话讲,我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到了这里,不是为了来做这些的……
我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却带来了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这样的我才对得起第二次生命……
文明就是最宝贵的东西。
而基础科学,是文明的基础……
李文革认为,在自己那个时空,华夏民族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旧在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并不是看你有多少飞机大炮,不是看你有多少颗氢弹原子弹,也不是看你有多少外汇储备,你能生产多少日用品和奢侈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强大起来,要看你拥有多少顶尖级的基础科学研究者。
基础科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宇宙奥秘的科学。
和传统的史学家不同,李文革对于国家崛起的概念有着极为叛逆的认识。
工业化时代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不是因为瓦特的蒸汽机,而是因为牛津和剑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崛起,不是因为俾斯麦和希特勒,而是因为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现代社会美国的崛起不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是因为麻省和普林斯顿……
人类之所以脱离其他的种群一枝独秀,是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和使用,在优先级上,理解永远重于使用。
一时的应用科学繁盛可以使国家富足,可以使军备强大,却永远不能催生出所谓的“综合国力”。
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最根本的参考标准就是这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
一个诞生了卢瑟福,将人类引领入原子时代的国家,在几十年内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这一点都不稀奇。
一个将相对论的发现者驱赶出国境并焚烧他的书籍的国家和民族,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
任何时候,学习都比发现和创造更加容易,一个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学习上的国家,若是完全忽视了发现和创造,这个国家就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境界内徘徊。
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什么是进步?重复的机械的活动,永远不能称之为进步,只有那些发现性的、创造性的人类活动,才能被称之为进步。
应用科学永远是“第二个”,而基础科学,永远是“第一个”。
第一个,就是进步。
在这个层面上,一万个武器专家,比不上一个陈景润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科学研究课题,永远都是当之无愧的“甲类”。
基础科学的繁盛程度,是文明的指数。
中国的衰落,并不是笼统的科学技术的衰落,而是基础科学的衰落。
在李文革那个时空,第一次鸦片战争当中最耻辱的并不是在坚船利炮面前的军事失败,而是两江总督对于英军军舰蒸汽发动机运作原理的“聪明解释”——里面有牛在拉。
洋务运动可以引进洋枪洋炮,共和革命可以引进主义和制度,却都无法引进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动力——怀疑和探索。
因为怀疑,所以会探索,人类因而进步。
在丰林书院大门内的照壁墙上,鬼画符一样写着四个奇丑无比的毛笔字,这是丰林书院第一任大祭酒李文革留在世上的几幅不多的毛笔字真迹之一。
这个疯狂的穿越者在这里嚣张地写下了四个剽窃自前世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大字。
怀疑一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