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说起天府之国,在李文革的时代,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四川,那个在后代以辣椒闻名的省份,在李文革目前所处的时代,这个地方被称为巴蜀、剑南、益州,等等。不过可惜,其实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属于侵权的冒牌货,一个在汉末很有名的大忽悠在口若悬河之际无意间一句“天府之土”将“天府”二字硬生生按在了益州身上,四百多年前一位叫做张子房的前辈大忽悠在地下无声地流着泪控诉:赤果果滴侵权啊……
“天府之国”最早并不是指巴蜀,而是指和巴蜀隔大巴秦岭相望的关中平原。
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东面是巍峨耸立的西岳华山,汹涌磅礴的黄河奔腾而过,一道潼关紧紧锁住了关中的陆上门户;西面随着两面山脉的挤压,平原地带越来越显窄小,渐渐被两边的山脉收束成了一条斜斜指向西北陇右的谷地,一直绵延进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关中平原就在这些山脉和黄河的庇佑下成为了最为兴盛的华夏文明的中心,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一千一百多年。
如今,本书伟大光明正确的主角,大周朝检校太保、冠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八路军节度使知延州事李文革,带着五十骑随从沿着泾水河谷一路穿出了北部山区,进入了关中平原。
令陪同的太仆寺丞吕端颇感惊异的是,李文革进入关中平原之后没有沿着驿道直趋泾阳县城,而是一路奔驰驰上了驿道西侧的高地,在奔驰了里许之后,冻得结结实实的泾水河面赫然在望。
李文革伫立在河堤上观望了片刻,然后便向北面一座矮山丘下驰去,吕端和康石头等亲兵不明所以地跟在他的身后,纵马在河岸上向北行去。
不多时,已来到那矮丘之下,一片高约三四丈的石堆赫然在望。
吕端来的时候曾经从此地经过,因为赶路程,出了泾州便一路沿着大道向北去了,却并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片古怪的石堆,此刻仔细打量之下骇然发现这些石堆自矮丘之下绵延伸向泾水的河床,高虽不过四丈,底部却是极宽,竟有三十余丈上下,顶部虽然相对狭窄,却也有七八丈的样子,若是上到上面,沿着石堆顶端并派跑开三四辆马车都不成问题。
在泾水对岸稍稍靠下游处,正对着这些石堆的延伸方向上,也有一些类似的石堆残垣存在。
吕端虽然没有试过制科,毕竟是官宦子弟出身,书还是读过不少的,他睁大了眼睛,喉咙发紧地对李文革道:“大将军,这是……”
“郑国渠——”
李文革心情复杂地答道。
郑国渠,哺育了关中平原上千年的宏伟水利工程,与都江堰齐名,可惜没能像都江堰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泾水河床中的渠坝部分明显已经被洪水冲毁了,却不知毁去了究竟有多久,关中的衰落,说到底和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失去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郑国渠居高临下,据说能够灌溉四万顷良田,也就是四百万亩土地。按照史书上留下的数字,在郑国渠灌溉下的土地亩产高达六石四斗,也就是将近八百斤粮食,对于这个数字,来自现代的李文革心中一直是存疑的,不过五六百斤想必是有的。这在古代,已经是个了不起的高产数字了。
仅仅这一道渠坝,在古代便能够养活两百到三百万人口,这是个奇迹。
这个人口数字,差不多是如今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数了……
“走——过河——!”
李文革毫不犹豫地纵马冲着河面冲了下去。
“大人——”
喊话的是康石头,随着他的喊叫声,两名斥候亲兵迅速地自李文革身侧冲了过去,一路奔驰着上了河面,一上河面,两名骑兵立刻拉紧了缰绳,马匹在冰面上一面嘶鸣着一面一步一滑蹒跚着缓缓而行,随后冲上来的康石头一只手始终死死拉着李文革的缰绳,脸却偏过去看着那两名骑兵。
“不妨事的——已经快过小年了,正是冻得最结实的时候!”李文革微笑着道。
“不行——”康石头简单却不容置疑地答道,连头都不回地死死盯着那两名骑兵的身影。
这时那两个骑兵已经下了马,继续骑着马显然过于艰难了,他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朝着对岸缓缓走着,时不时的会滑一下,不过河面倒是依然平整如镜,没有丝毫动静。
直到两个骑兵安然无恙地爬上了对面的河堤,康石头才松开了李文革的缰绳,转过身发令道:“全体下马,两组两组过河,不要拥挤枪路,不许贪快——”
说着,他回过头认真地对李文革道:“大人,卑职和您一组!”
看着这些骑兵们一个个下马毫不犹豫向着泾水而去,无奈的吕端也只得下马,一面摇头苦笑一面跟着前行。他心中隐隐也有些好奇,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节度使,这一番又有什么样的奇特目的,放着好好的大路不走,却偏偏要过河去?若说他纯粹是为了抒发一番追怀古人的莫名情怀,吕端是决计不信的,李文革不是文人墨客,乃是手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藩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不容易全队过了河,李文革骑上马,来在了那石坝残垣处,看着石坝下那一条伸向远方的泥泞的沟渠印迹,良久不语。
吕端跟了上来,略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便是当年郑国渠的渠道??”
李文革点了点头,眼睛却扫视着远方那一片土黄色的天地。
吕端仔细看了一阵,终于看出了门道,河渠的印迹虽然还在,然而却高出水面将近一丈,这样的渠首,自然是无法继续引水了。
他疑惑地问道:“……怎会如此?”
李文革苦笑道:“……河水将河底的泥沙带进渠中,水势入渠后变缓,泥沙便渐渐沉积在入口处,久而久之,渠首淤积的泥沙越来越高,便将渠口堵死了,春秋洪水多发,水势浩大,将河床中的石坝冲垮,这渠便这么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