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地叛乱范围不大,凉州、幽州可由各郡兵平叛,至于黄巾贼兵,郡县武装清剿即可,赵老将军率北军至交州平叛,南军及京都各部军还是拱卫京都比较稳妥。”小皇帝若有所思地说道。
小皇帝登基后,许太后干政,大量启用外戚担任重要职务,文臣武将们心中皆有不满,朝政荒废,黄巾四起,整个大汉民不聊生。
如今亲政不到两个月,叛军又起,民生也没多少改善,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们心中也是颇有微词。
“陛下,凉州、幽州两地边军虽不足两万余人,但这些年各郡县武装应付不断反复的黄巾贼兵,早已苦不堪言,如今指望这三州郡县武装抵御边军,恐怕力有不逮。”卫将军辛应显然不同意小皇帝和朱秀的看法。
作为陇西士族代表,辛应一直主动请战未被允诺,小皇帝对三州叛乱如此不重视,实在让他难以保持沉默。
“北军已随大将军南下,再将南军调离京都的话,万一有叛军突然来袭,谁来护卫京城?何况连年战乱,国库早已捉襟见肘,朝廷如何同时支撑两路大军出征?”国舅许陵不同意出兵,如今国库空虚,确实也力再支撑十万大军出征。
“没有军饷粮草筹备便是,难道眼睁睁看着叛军做大不成?”少府韩卓反驳道。
“筹备军饷,说得容易,黄巾祸乱多年,从哪筹备?再增加赋税,流民恐怕更多!”骠骑将军秦回其是军中少有的反对朝廷出兵的武将,此次竟与国舅一个立场。
“如此说来,那就任由叛军不断壮大,这样流民就不增加了吗?”车骑将军许云虽是外戚,但一直是主战派。
“好了,先命各地太守合力平定叛乱,具体讨敌之计,等大将军凯旋再说吧,诸位大臣还有其他事要上奏吗?”小皇帝眼看大臣言语激烈,甚是混乱,便出言终止了双方的激辩。
“陛下,平定叛乱绝非小事,幽州、凉州地处边境还可暂且搁置,但青州位置敏感,即使朝廷不出兵征讨,也应选任有领兵能力的官员前往镇压。”卫将军辛应继续上奏道。
“卫将军所言有道理,众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小皇帝觉得辛应的建议不,至少不会增加朝廷负担。
“并州安定郡太守韩时中近年来随大将军平叛屡立战功,徐州彭城顾炎以相城军功任彭城郡太守,近日又歼灭黄金贼兵三千余人,相城县令戴步竹不久前在夺回竹邑、铚县之战中立下首功。”兵部尚书左凌立即走向前奏报道。
在“顾炎”老师刘建国的改制下,六部早早独立出来,地位卓然,而且只对执政者负责。
“众卿觉得如何安排为妥?”小皇帝看着堂下众大臣问道。
“韩时中、戴步竹可迁任青州乐安郡、济南郡太守,抵御青州叛军,彭城郡及周边仍有黄巾贼出没,且顾炎不久前刚迁徐州郡太守,不宜变动。”说话的是司徒房辉,一个恰到好处的安排。
“彭城郡太守顾炎又立新功,韩时中以郡太守职前往青州平定叛乱,宜领五品将军。”吏部尚书李玉补充道。
“吏部就按房公和李卿所奏拟订任命文书,即日下诏,退朝!”小皇帝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匪患处理得如何?”顾炎看着前来汇报的卢仲儒、郭凡二人问道。
“回府君,共剿灭流匪八百余人,几处主要的匪患都被连根拔起,剩下零星流匪正在由县兵清理。”卢仲儒一五一十地汇报道。
“不,你们怎么做到的?”顾炎笑着看向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