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桂道:“当然了,名字都有一个字相同,肯定是缘份嘛!”
丁克胜补充道:“一个地方的风俗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我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只能延续,不能随意改变。”
莫满桂道:“二姐夫,我们都冇文化,还是你好,上了学读了书有文化。”
丁克胜道:“你们的心里都装着传统文化,已经很不了,譬如去古佛寺敬菩萨,就是尊重佛教文化。”
莫满桂觉得二姐夫的知识真多。四人结伴而行,丁克胜问道:“你们知道鄜梁山和古佛寺的来历么?”莫满桂道:“我们都冇晓得,你给我们讲讲嘛。”
丁克胜道:“鄜梁山又名古鄜山,最初叫‘古佛山’,因山上有‘古佛寺’而得名。早在东汉建安18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有一个人从外地来到鄜梁山安身居住,挖地得到一个范铜古佛,这个范铜古佛很特别,经常有亮光从铜佛顶上射出来,这个人感觉是佛菩萨显灵了,就在山顶建了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就是现在的‘古佛寺’。五年以后,这人又得到一本《道行般若经,共十卷,于是专心念佛,最终成了佛。”
莫满桂问道:“那大家说的古鄜大王又是谁?”
丁克胜道:“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传说元至正23年,也就是公元1363年8月,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大汉皇帝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不幸被箭射中,射中后他装死。大汉太尉张定边及杨丞相、韩副枢等连夜用小船载着他及其子陈理逃回武昌,在蛇山南麓造了一座假墓进行安葬。后来,陈友谅逃到鄜梁山古佛寺削发为僧。陈友谅削发为僧后,忏悔前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后坐化于古佛寺。你说的古鄜大王就是陈友谅。”
莫满桂被故事吸引了,不解道:“陈友谅到了古鄜山,他的儿子怎么冇来?”
丁克胜笑道:“他们逃到武昌以后,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等拥戴他的儿子陈理在武昌称帝。公元1364年2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大汉军队在洪山战败,陈理出城投降。陈理归降后,被朱元璋授‘归德侯’,并带回京都居住。公元1372年,陈理口出怨言,朱元璋担心他受外人蛊惑而辜负自己,就将他遣送到高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再以后,陈理及其数以万计追随他的残部,就不知所终了。”
三姐妹听得津津有味。莫满桂赞道:“二姐夫,你跟大姐夫一样,古今中外的故事真多。”
莫三桂笑道:“人家在洪江上的高中,是秀才。秀才不出门,晓知天下事。”
丁克胜听了两姐妹的赞美,心里不但不高兴,脸色反而有些难堪。他耷拉着脑袋,边走边低沉着声音道:“我在洪江洪达中学上高中,只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可惜家里困难,交不起学费,读到高三时就辍学了。”
莫喜桂见他还有伤感,觉得自己心里的疙瘩更多,道:“你就别遗憾了,你比我们幸运得多,我们三姐妹一个字冇识,多羡慕你呀。”
丁克胜听大姐这么一说,心里亮堂了许多。
莫满桂好奇道:“二姐夫,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丁克胜道:“这些故事,在清朝同治13年写的《黔阳县志上都有记载。讲起来,鄜梁山的古佛寺还是我们黔阳县的宗教之源呢。你们知道吗?古代的时候,我们这里并不叫黔阳县。”
莫满桂眨巴着眼睛问道:“冇叫黔阳县叫么个县?二姐夫,你快讲讲。”
丁克胜有板有眼数道:“秦朝时叫镡城县,南朝齐国时叫舞阳县,到了南朝梁国时改名龙铡县,唐朝至五代改为龙标县,宋朝以后才叫黔阳县。”他侃侃而谈,满腹经纶。
莫满桂望着两个姐姐黯然道:“爹爹和妈妈怎么都冇送我们上学啊。要冇然,我们识字以后,也会自己看书读故事。”
莫喜桂道:“我们家的条件只有果只好,兄弟姊妹多,都供书的话,供冇起,何况女人比男人低了一等,爹妈认为也冇有必要供我们读书。”
莫三桂道:“满桂,谁叫我们是女人啊,下辈子投胎变男人就有机会读书了。”
莫满桂道:“是的,我下辈子一定要投胎当男人。”
听着她们三姐妹对话,丁克胜也觉得这个社会对女人确实不公平,他安慰道:“不管是男是女,能够平安就好,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健康。”
莫满桂提高嗓音道:“要是能出个女大王就好了,把果个社会砸个稀巴烂,帮我们女人出口气,那我们女人就有地位了。”
莫喜桂立即呵叱道:“满桂,这种话千万莫乱讲,赶紧给我闭嘴!”
丁克胜听了也严肃起来,提醒道:“都记住啊,以后在外面千万别说这种话。”
莫满桂把脸扭过一边,心想自己也冇说什么呀,有果么严重吗?因而心里很不服气,嘴巴翘得老高。
莫三桂拉住她的手,要她别吱声。
跨过两个山间小溪,爬上一段麻石板阶梯路,就到了山顶。不远处,古佛寺映入眼帘。只见寺庙周围绿毓丛丛,开满了山花。由于这里气候温凉,杜鹃花、木兰花、紫藤花、野梨花等争相斗艳,微风轻曳,随枝漫舞,分外妖娆。
看着这里的景致,莫满桂很是兴奋,一个人快步跑了过去。
古佛寺门前热闹非凡,烧香拜佛的香客们人来人往,三根为敬,四方叩首,到处烟云缭绕。丁克胜指着古佛寺门首两边的对联介绍道:“这副对联就是古鄜大王陈友谅写的。”
莫喜桂问道:“写的么个,给我们念念吧。”
丁克胜一字一句道:“一带乾坤身外小,两轮日月眼中低。”
莫喜桂听后似懂非懂,但不好意思再麻烦妹夫解释,只好感概道:“看来古鄜大王冇是简单的佛门弟子。”
(本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