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呀,就一生都非常喜爱马皇后。
他的儿子也都非常专情。
纵然是秦王朱爽,这样一个残暴的人,他也只喜欢一个邓妃。
再比如燕王朱棣,也只是喜欢一个徐妃,还有之前的太子朱标,怎么样对朱允熥的声母尝氏,爱的深沉。
包括现在的朱允熥,也只是对赵青竹一往情深。
皇族这些主要之人尚且如此,那么让其他的一些藩王及郡王,等等后人,也只是实行一夫一妻,似乎也就没什么说不过去了。
朱元璋便说:
“好,既然如此,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对了,你不是说有两个方法?这只娶一个妻子,是为一个方法,虽说能够有效的减少,因娶妻的问题所生的儿子。
可是这后代还是会一直越来越多下去。毕竟一个妻子,也能生好几个。这个问题,你的第二个方法能否解决?”
朱允熥回答:
“我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从爵位上下手。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不是很高吗?那么就从待遇地位上减少一些。
甚至啊,爵位也不能够一成不变的继承下去。
咱们之前定的规矩是亲王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亲王的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级变成郡王。
我不赞同这一点,我认为嫡长子也不用直接继承原来的爵位,他所继承的爵位也要降一下?
这样可以保证亲王的数量控制在当朝的范围之内,不会历朝历代的累积下去。”
朱允熥的意思也很明白,如果按照之前的规定,每一个亲王的嫡长子都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
那么这个亲王的爵位,就会在这个家里面一直继承下去。
可是每朝每代皇帝都会有兄弟,也都会把这些兄弟封为新亲王。
那么每朝每代都会多许多亲王出来,而这些亲王会一直被继承下去,数量就会越来越多。
按照朱允熥的想法是,亲王的嫡长子,就不能再是亲王,只能降一级成为郡王。
而郡王的儿子又变成镇国将军。
这样一代一代降下去,等到爵位降完了,就变成平民。
听了朱允熥的话,朱元璋说:
“如果亲王的嫡长子变成郡王,那么亲王的其他儿子又是什么?”
朱允熥说:“自然是,镇国将军。亲王的嫡长子,变成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就是镇国将军。郡王的其他兄弟也是镇国将军。
这样,一代降一级,到后面,亲王基本上就只能在各朝代出现,有数的几个郡王,数量也会一直控制住。
其他爵位,同样也是控制住的,绝不会增多。
这样下去,不管他们如何生儿子,大明老朱家的子孙后代有多少,但是爵位仅仅只是那么,几百个而已,不可能增加上去。
甚至因为一夫一妻制,可能还会减少一些人数。再加上爵位递减,数量是可以控制住,绝不会无限的扩张。”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仔细的在思索了一遍之后,最终说:
“好,就按照这个方法,如此这样,能够将大明皇族的人数和爵位控制住。
才不会对朝廷不利,才不会触及到百姓们的利益。
而皇族人数始终有限,对他们的管理,也会轻松许多。”
朱允熥笑着说:
“既然皇爷爷没有意见,那么这件事情就交给宗人府去实行。”
朱元璋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
“这件事情就交给宗人府去处理吧,包括实行一夫一妻制。
这两个制度趁着咱们爷孙俩还在,强有力的推行下去,否则咱们若是不去做,以后换做其他帝王,恐怕就会困难百倍了。”
朱允熥觉得有道理,于是乎啊,从朱元璋这离开之后,便直接下达了命令。
这样的一些规定,发布下去之后,各地方的那些藩王们,自然一开始是有意见的。
但是有意见他们也不敢说出来呀,无论是对于朱元璋,还是对于朱允熥,他们都只有畏惧的份儿,哪里还敢有半点意见呀?
难道非要学朱爽朱棡朱棣他们三兄弟一样,和朱允熥作对落的一个被囚禁的下场吗?
所以这个政策落实之后啊,地方的藩王们尽管有意见,却还都非常主动的表示,他们愿意支持朝廷的政策。
倒也真的守口不一呀。
除了这个政策之外,很快内阁也拿出了关于地方藩王和地方官员的,这么一个权力的分配制度。
在走过流程之后啊,也是迅速的实行起来。
这样的一个政策,更加让地方的藩王不满意,这不等于是将他们的老虎牙给拔了吗?
仅仅只是给他们留了一双眼睛,让他们盯着那些地方上管政治,管军事,管司法的官员。
当然还是那句话,尽管心中不满,却也不敢说什么,更不敢做什么,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听从朝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