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在1946年初得以结束,并非辽德美三大国无力再战或参战一方选择投降,而是三大国的战争利益和战争损失都在战争后期达到了最大化,并且三大国也已找到利益平衡点,继续战争的话,三大国得到的利益已低于损失,和谈停战自然便水到渠成,而直接导致战争结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二是美国成功爆炸了人类的第一颗原子弹。前者促使美国放弃与北华继续战争,后者则促使德国放弃与美国继续战争。
北华军与美军展开的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是辽美在太平洋上进行的最后一场战略性海上决战,若以两军投入战场的航母总数量而言,此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母舰群对战,若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此战也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此战爆发于1946年1月26日凌晨时分,结束于1月29日傍晚时分,前后持续四天三夜,双方海军力量倾巢出动且都投入大量空军力量(或陆军航空兵力量)参战,双方参加战役的航母数量高达29艘,另外,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爆发时间应该是1月14日,也就是北华军对旧金山展开佯攻登陆时,因为当时双方舰队已开始进入交战海域并且美军陆基飞机也已经对北华军航母舰队展开攻击,如果以这种定义为标准,那么双方参加战役的航母数量则高达31艘,北华军17艘、美军14艘,北华军的贵州号和海南号航空母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双方航母对战,但也损失在了属于此战一部分的旧金山佯攻登陆战中。根据第二种定义,北华军参战舰艇数量达380多艘,舰艇总吨位达180万吨,陆海军参战飞机共达5000多架;美军参战舰艇数量达220多艘,舰艇总吨位达100万吨,陆海军参战飞机共达7000多架。最终,北华军损失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1艘、重型巡洋舰9艘、潜艇15艘(1艘被己方误伤击沉)、驱逐舰14艘、大型运输舰4艘、鱼雷艇44艘、其它舰艇船舶30多艘,飞机2200多架,战损总吨位达63万吨,伤亡人员达到1.3万余人;美军损失航空母舰14艘(2艘投降)、护航航母22艘、重型巡洋舰8艘(1艘投降)、轻型巡洋舰20艘(2艘投降)、驱逐舰23艘(3艘投降)、潜艇17艘、大型运输舰19艘、其他舰艇船舶50多艘,飞机3000多架,战损总吨位达88万吨,伤亡投降人员总数达到3.8万余人。北华军大获全胜且赢得了战术上和战略上的双重胜利。此战也是太平洋战争最后一场正式战役,经过此战,北华海军全面控制太平洋,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本被摧毁,主力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德国海军在战争中后期已经停止发展水面舰队,英国海军则在保卫英国本土的战役中被消耗殆尽,因此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也使得北华海军取代美国海军,一跃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海上武装力量。
相对于军事意义,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的政治意义更加巨大,由于美军太平洋舰队近乎全军覆没,加上美国即便提前拥有原子弹也丧失对北华本土实施核打击的客观条件,因此罗斯福总统和华盛顿方面最终在谈判桌上接受了北华方提出的停战协议,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在1月29日傍晚结束,辽美双方在次日的1月30日便正式确认了停战协议。速度之快,让张学良和北华方面都略感惊奇,因为北华军北方军第3集团军的37万大军已经在夏威夷集结完毕,集团军司令冯治安中将和副司令黄琪翔中将准备奉命率军在2月1日展开第二次旧金山登陆战,但因为美国迅速就接受了北华开出的辽美停战协议,因此第3集团军还没有动身参战,第二次旧金山登陆战的计划就已经取消了。实际上,就在当天夜里,德国海军的数十艘飞弹潜艇在美国东海岸海域内向费城、纽约、波斯顿等几座美国东海岸大城市密集性地发射了五百多枚重型飞弹,造成了重大伤亡和损失。联盟国的飞弹潜艇已成为不亚于战略轰炸机的第二种战略打击武器,因为美军本土的航空兵力量固然可以确保本土不遭到联盟国的战略轰炸,但无论飞机还是防空炮,都无法对付敌方用潜艇发射的飞弹。飞弹潜艇比飞弹军舰、战略轰炸机更具有威胁性和打击力,是潜艇的隐蔽性和飞弹的攻击力的结合。联盟国的飞弹潜艇正在批量化建造且对美国本土造成越来越强大的威胁,这也是迫使美国政府接受停战协议的重要原因。全权负责代表北华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的顾维钧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
“...当时的谈判场景是外交史上非常奇特的一幕画面,坐在我对面的是美国副总统杜鲁门,原本跟他一起参加谈判的还有美国国务卿詹姆斯F伯恩斯,伯恩斯跟杜鲁门一样都是强硬派,但素来支持种族隔离政策且蔑视黄种人的伯恩斯更加强硬,但此时,伯恩斯已经不在谈判桌上了,原因很简单,到了最后关头,战场上的不利迫使罗斯福总统的对华(对辽)态度越来越温和,甚至露出了妥协退让的趋势,伯恩斯这种强硬派里的强硬派肯定也不适合参加谈判了。...我和杜鲁门面对面地坐着,他喝着咖啡我喝着茶,虽然我们的副手还在喋喋不休地进行着争论,但那只是没什么意义的官方程序,我和杜鲁门都是心知肚明,决定谈判结果的不是我们这些谈判桌上的外交官,而是正在几千公里外东北太平洋战场上浴血厮杀的双方舰队。我和杜鲁门都心不在焉,甚至聊些闲话开些玩笑,我们在等待,等待着战役结果。此时,我和杜鲁门面前摆放着两份文件,我面前的是我方的谈判条件,他面前的是美方的谈判条件,双方都对彼此条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战役结果直接决定我们和美方究竟选择接受哪一份文件。打个简单的比喻,这两份文件就是针对一块蛋糕的最终两套分配方案,我这边的是我们分七成美国分三成,杜鲁门那边的是我们分三成美国分七成,双方都没有对彼此太过于苛刻,虽然利益分配没有太尖锐的矛盾,但肯定是有多与少的区别的。...我和杜鲁门都心急如焚,但我们表面上都装得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因为必须要装得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大概我太激动了,所以竟然忘了时间,会议室门被突然打开,我的副手王替夫以及一名美国高级官员同时急匆匆地推门而入,我敏锐地发现,王替夫满脸都是极度喜悦的激动神色,而那名美国官员则满脸抑制不住的沮丧和悲伤。赢了?我心里也开始发抖。王替夫走到我身边并把嘴巴凑到我耳边,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他的牙齿在打颤,‘赢了!我们的舰队打赢了’,他几乎是哆哆嗦嗦地说出这句话。我花了足足一分钟,才克制住心头几乎要失控的巨大喜悦。我转过头,望向杜鲁门,以胜利者才有的姿势和目光看着他,他在苦笑。几分钟后,杜鲁门向我伸出右手,说道‘顾先生,我们再看看贵方的那份文件吧’。我笑了,我知道,我们确实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辽美双方的停战协议里还包含了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双方联合向德国施压,迫使德国也接受停战协议,而迫使德国接受停战协议的关键就是美国的原子弹。
1月29日,第二次东北太平洋战役结束;
1月30日,辽美双方在谈判桌上确定辽美停战协议;
1月31日,辽美双方在谈判桌上确定联合迫使德国也接受停战协议的共识和方案;
2月1日,美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
德国,柏林。
商震再次见到了希特勒,后者对前者的来意已经了然于胸,因此十分干脆地回复道:“请转告张学良将军,德国愿意接受北华的调停方案,与美国停战,三大国共同恢复世界和平。”
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让希特勒明白,联盟国军队登陆美国、打败美国、灭亡美国已经彻底不具备可能性了,并且,美国有了原子弹且抢在辽德前面首先有了原子弹,也给了北华最好的停战理由,“美国人都有原子弹了,还怎么打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华可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退出对美战争,并且不会在联盟国阵营内背负上背信弃义的恶名后果。北华肯定不会再打了,德国自然也无法打下去了,没有原子弹且海军力量不强的德国是绝对无法单独击败美国的。有了这么一个台阶,三大国自然都可以见好就收地下台了。
“谢谢您,元首。”商震发自肺腑地向希特勒表示感谢。
北华虽然实质上在美国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原子弹,但故意让美国提前爆炸原子弹,带来的利益、意义、战略价值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是张学良下的一步极其高明的妙棋,这么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让北华名正言顺地与美国单方面停战,二是迫使德国也别无选择地一起停战。如果北华真的在美国之前引爆原子弹,那德国就会名正言顺地也拥有原子弹,北华继而必定骑虎难下,在有了原子弹的德国的压力下不得不继续对美战争,到时候,德国也能威胁北华,德国有了原子弹既有能力也有名义继续战争,甚至会“把战争进行到底”,这就非常不符合中国利益了。继续战争让中国得不偿失,并且美国若真的被打败或被消灭就无法构建张学良设想中的战后“三足鼎立”新局面了。
离开时,商震意外而惊奇地看到希特勒办公室的墙壁上多了一幅画像。多年前,希特勒办公室的墙壁上一直单独地悬挂着腓特烈大帝的画像,这位著名君王是德国在普鲁士时期的国家统帅,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作曲家,在他铁腕而开明的领导下,原本支离破碎的普鲁士得以统一并多次击败法国、俄国、奥地利等当时威胁德国的众欧洲强国,保卫德国在最脆弱的普鲁士时代没有被灭亡和瓜分;辽德结盟后,希特勒办公室的墙壁上增加了一幅画像,是中国的秦始皇,希特勒对这位中国第一位皇帝评价道“中国因为有了他而没有成为第二个欧洲,他之前的中国就像今天的欧洲,四分五裂、国家林立,但他却统一了破碎的中国,让中国从此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帝国,继而开创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来始终保持统一的国家局面”。此时,在腓特烈大帝和秦始皇的旁边,新挂上了第三幅画像,画像里的人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
“元首,您这是...”商震感到不解。
希特勒微笑着说道:“我虽然蔑视美国人,但却非常尊重他们的国父,因为华盛顿确实非常了不起。在他之前,世界各国都是君主制,每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是国王或皇帝,而这些国王和皇帝都终生死死抓着权力不放,因为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愿意为国家利益而放弃自己手里的权力。权力是一种比毒品更会能让人迷失心智的可怕东西,也是万恶之源。为了权力,国王和皇帝们不择手段地消灭可能会威胁到他们权力的人,哪怕是他们的亲骨肉,觊觎权力的人也同样不择手段,继而造成人类历史上一场又一场争夺权力的血雨腥风。华盛顿在完成美国独立后,大权独揽、众望所归,很多部下都劝他登基为君,成为美国国王或皇帝,但他为了美国的长治久安,自愿放弃权力,并开创世界上第一位以总统为最高领导人的国家制度。确实很了不起,很伟大,我发自肺腑地尊重他,敬佩他。”
“元首,您的意思是...”商震猛然心动。
希特勒看着墙壁上的那三幅画,目光深邃悠远:“自从我在1933年初成为德国总理来,我掌握德国的最高权力已经有13年了。一开始,我以腓特烈大帝为榜样和目标,励精图治,完成德国新的统一和复兴;接着,我以秦始皇为榜样和目标,开疆拓土,完成德国崛起以及欧洲的大统一;最后,也就是现在,我要以华盛顿为榜样和目标了。”
“元首!”商震心头剧烈震颤。
“我没有孩子。”希特勒转过身看着商震,脸上是一种很复杂的微笑,“所以,我即便继续掌握大权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无人传承下去,况且,为了自己一个人继续掌握权力、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破坏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领导人就不再是领导人,反而是国家的大罪人。我爱德国,为了她,我可以牺牲一切,如果德国需要我交出权力,那我为何不干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商震忍不住对希特勒肃然起敬。
当张学良接到商震的这个报告时,也心头巨震,不由得同样对希特勒深深感到肃然起敬。张学良忍不住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历史真的是变化无常,拿起容易放下难,这句话用来形容“权力”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一直是“打倒皇帝做皇帝”,没当皇帝时不择手段地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后又不择手段地保住权力,古今中外,又有几人在坐上龙椅后还能为天下苍生而主动放下权力?华盛顿是第一个,历史上的蒋经国也是如此,做到他们这种地步,确实是太了不起,太伟大了,因为权力会像毒品一样侵蚀人的心智,让得到它的人极难再摆脱它。周公开始辅佐周成王时因为周成王太小,所以暂时代替周成王称王管理国家,当时所有人都说周公肯定坐上王位不下来,但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毅然让出王位;王莽辅佐刘婴时因为刘婴太小,再加上王莽德隆望重、人人称赞,大家都认为他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因此群臣向太皇太后请求让王莽像周公那样暂时代替刘婴当皇帝,结果王莽坐上皇位就不下来了。张学良想起后世利比亚的那个独裁者,统治利比亚整整42年的卡扎菲有时候也假模假样地声称要“退位让贤”,但他又说“不是我贪恋权力,而是革命没有完成,人民离不开我,所以人民需要我继续统治国家”,他在说这话时全然不顾利比亚已经举国民怨沸腾要求他下台,强奸民意的虚伪说辞只不过是他贪恋权力的遮羞布。
希特勒在原先历史上留下的肯定是恶名,但是,假设一下,假设希特勒领导德国打赢了战争,最后急流勇退,交出权力,那么他必然成为“德国的华盛顿”,彻底在历史上留下“完人”的美名。但是,原先历史上的希特勒打输了战争,成王败寇,他也没有机会来证明他的真正想法了。然而现在,历史已经彻底不同了,希特勒打赢了战争,此时此刻,到了他证明自己的时候了:是顺应历史潮流交出权力,还是被权力侵蚀心智从而继续当一个大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