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如火、烁玉流金的六月底,北华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部内,总参谋长徐永昌上将神色肃然地打开一份命令文件,向同样神色肃然地立正在他面前的卫立煌上将郑重宣读道:
“总参谋部第033号命令,陆军总司令部第076号命令,一、任命卫立煌上将担任中东军区司令长官兼即将组建的中东远征军总司令官职务;二、卫立煌上将拥有中东军区和中东远征军的全部指挥权;三,卫立煌上将务必于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进攻中东地区的各项战事准备工作;四、卫立煌上将全权负责中东地区全部战事的实施工作。...”
接到率领大军远征异域的命令后,卫立煌的心情是很庄严的。在全球战火风起云涌的一九四三年的夏季,北华军总司令部决定派遣陆空军精锐向中东地区进军,目的是控制“地球油库”以及打通苏伊士运河,卫立煌被北华军总司令部任命为中东军区司令长官兼中东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今年四十六岁,正是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位列北华陆军五虎上将之一,虽然并非北华嫡系出身,但深受张学良的信任和器重。在考虑任命中东远征军总司令人选的时候,张学良个人就比较倾向于卫立煌,不仅仅是因为卫立煌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还因为卫立煌在历史上是“滇缅远征军总司令”,现在当“中东远征军总司令”,也算“有先例可循”。正式在任命书上签字后,张学良特地又以私人名义在家里宴请了卫立煌,席间与之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俊如啊,三军总部打算派你去中东时,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我知道这副担子虽然很重,但你完全能够胜任。我相信你肯定能打败亚历山大!”张学良笑容可掬地亲自给卫立煌夹菜。(亚历山大,即哈罗德亚历山大,英国陆军上将,中东盟军总司令。)
卫立煌显得宠辱不惊:“立煌既为国家军人,自当为国家利益竭尽所能。”
张学良知道卫立煌不喜欢客套话,因此在三言两语的寒暄后便直奔主题:“俊如,占领中东,对我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从近的角度看,拿下中东,我们就能与北非的德军、西亚的土军联合夺取苏伊士运河,释放出被困在地中海里的意法海军舰队。你是知道的,目前,我们在海上很吃亏,珊瑚海一战,我们一下子就损失了六艘航母,使得我们在战前好不容易积攒下来不的海军优势被急剧削弱,而美国的造船工业又是我们的三倍,所以,在这之后,我们的海军很难再取得珊瑚海战役前那种压倒性的实力优势的,靠我们自己的造船工业,跟美国比赛造军舰,无疑是龟兔赛跑。因此,让意大利和法国的海军、造船工业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就是必然的了,这关系到我们以及整个联盟国的胜利。”
卫立煌微微点头:“这一点,我也是很清楚的。”
张学良接着道:“从远的角度看,中东地区拥有全球60%以上的石油。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在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工业是万万离不开能源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都会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石油,它是一种战略资源,谁能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脉,谁就能掌握未来几百年的世界主导权。占领中东,控制那里的巨量石油,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这是我们出兵中东的第二大原因,也是此战第二大目的。”
卫立煌略感惊讶,脸上的神色变得愈发凝重:“少帅放心,立煌心里有数了。”
张学良问道:“对于出兵中东,你有什么初步的看法吗?”
卫立煌想了想,条理清晰地道:“少帅,中东跟东南亚不同,虽然这两地方都不是我国领土,但东南亚当地有上千万的华人华侨,因此我军身在东南亚却同样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所以我军在东南亚打得很顺利,而中东则很不同,中东地区的华人华侨极少,我军到时候完全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作战,困难程度很大,当地民众对我军究竟是敌是友,很难说;其次,中东地区盛行伊斯兰教,民众几乎都是穆斯林教徒,我国主要是佛教和东正教,宗教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带来诸多不便,俗话说,一座庙宇顶得上十万大军,宗教信仰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万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张学良深以为然:“说得对。”
卫立煌道:“所以,我认为远征军要重用西北马家军旧部和回族将领,马家军和回族将领也都信奉伊斯兰教,这样,我远征军征战于中东,才不会因为宗教文化上的差异而遭到抵触排斥。”
张学良点头:“有道理。”
卫立煌接着道:“第三个问题就是后勤运输问题。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中东实在是太遥远了,我国本土在东亚,中东却在西亚,运输线太漫长。当初的东北战争,我军之所以能轻易地出动百万大军与日寇厮杀,就因为战场在我们家门口,在我们自家本土,地理位置很便捷,但远征中东时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虽说中东和我国本土只隔着中亚、伊朗等地,但是,少帅,我们本土的精华,也就是工业区、农业区,基本都在东北和华北这两个地方,西北地区都无法为几十万现代化大军提供足够的辎重物资,更别说新疆和中亚了。因此,这条运输线要从华北开始计算,一路延伸到中东,直线距离就超过六千公里,实际距离肯定不下一万公里呀!所以,此战,保障充足且高效率的后勤运输是头等大事。”他顿了一下,问张学良,“少帅,总部能调动多少兵力前往中东参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学良笑道:“一百万都不是问题。”他可没有说大话,与美英爆发战争后,北华三军一直是海军和空军挑大梁,人数最多的陆军长期基本没事做,几百万陆军也就出动了很少的二三十万参加了东南亚战事,十分之九的陆军部队都呆在本土看着海空军打得热火朝天。苏联战争后,北华陆军便“英雄无用武之地”。此时的远征中东,是北华陆军在这场世界大战里再一次得到大规模参战的机会,因此获悉这个消息后,几百万陆军无不摩拳擦掌,出动百万大军也轻而易举。
卫立煌摇了摇头:“不要一百万,三十万就够了。”
张学良略感惊奇:“三十万?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肯定不够在中东那么辽阔的战场上攻城略地吧?”
卫立煌认真地道:“三十万这个数字不完全是由前线战局需求而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后方运输力而决定的。是的,我们现在有能力把百万大军送到中东,但如何维持这百万大军在万里之外的高强度作战呢?三十万兵力,对于中东战事来说肯定不太够,可却能让我们的后勤运输线为其提供足够的辎重补给。少帅,我们后方的运输力和运输量是固定的,所以,前线部队越少,人均弹药火力反而越强。我认为,同样是一百发子弹,分给一百个士兵的作用不如分给十个士兵。当然,太少了也不行。三十万,不多不少,正好。”
张学良点点头:“嗯,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们一直都加强在北亚地区的铁路网建设,中亚地区和伊朗境内的铁路线并不很发达,维持三十万军队的高强度作战估计也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