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规模与珊瑚海战役一样的北太平洋战役又是一场航母大战(珊瑚海战役中,双方总共投入17艘航母;北太平洋战役,双方总共还是投入17艘航母),北华军主要投入了6艘正规航母和4艘改造航母参战,美军主要投入了7艘正规航母和14艘护航航母参战,最终,北华军损失了1艘正规航母和2艘改造航母,美军损失了4艘正规航母和9艘护航航母。虽然美军护航航母损失数量很惊人,但对美军的实力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打击,北华海军基本上也不把护航航母列入“击沉敌方航母”的统计报告里,美军自己都把护航航母戏称为“番茄罐头”,意思是“一打就爆”。整体上而言,北华军算是小胜一场,但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战役目标,美军虽然输了,但输得也不太难看,没有输得一败涂地。由于北华军未能攻占乌岛,所以美日之间的海上运输线此时还能保持约一半的运输量。
此战中,双方指挥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双方官兵浴血奋战、殊死搏杀,但在交战期间,各种自然因素导致的意外情况接连干扰双方的作战,从而给战事带来了很大的变动。客观评论,北华军的曾以鼎上将表现得十分出色,制定作战计划时滴水不漏,面对意外情况时也冷静镇定,显示出十分出色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当机立断的判断力,陈季良中将表现得勇猛果敢且不失谨慎沉稳,虽然因为意外情况而使其舰队遭到沉重打击,但在逆境中也敢打敢拼;美军方面,斯普鲁恩斯中将的表现最为抢眼,连夜提前起飞舰载机以及幸运得到极光的“帮助”,从而使美军在此战中给北华军造成最大打击,瘫痪了北华军一半的实力,弗莱彻中将表现得中规中矩,很好地发挥出了自己舰队的辅助作用,密切地配合了斯普鲁恩斯中将,至于哈尔西中将,则表现得差强人意,因为冲动草率而让实力最强的第七舰队在一开始就从主力沦为辅助力量,但在之后的战斗里很好地配合了斯普鲁恩斯中将,并依靠战列舰队的死拼而避免了第七舰队的全军覆没。
“哈尔西被美国媒体誉为‘海上虎将’,名头很响亮,其实是名不副实,他更多的只是报纸上的‘虎将’。这种急先锋式的指挥官只能打己方实力超过敌方实力的战斗,在顺境里一马当先、势不可挡,在逆境里便难当大任、黔驴技穷。”这是曾以鼎在此战后对哈尔西的评价。
张学良暗地里对这种说法深以为然。历史上的二战期间,主要交战国里,前线将领的指挥能力孰强孰弱?不客气地说,美军估计是垫底,德国、苏联、中国...都有很多能够在逆境中以弱胜强的将军,比如德国的曼施坦因、莫德尔,苏联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中国的李宗仁、薛岳,等等,美军呢?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一开始被日军偷袭珍珠港而吃了大败仗,中途岛战役是转折点,美军在此战中也不是以弱胜强,因为日军愚蠢地兵分多路,只有四艘航母攻击中途岛,而美军是三艘航母再加上中途岛陆基飞机联合迎战,实力不怎么落下风,而在这之后,美军便一直依靠因为强大的国力军力而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压着日军打:马里亚纳海海战,美军15艘航母干日军9艘航母,如果打不赢,那简直说不过去了,并且那时的日军零式舰载机性能已经远逊于美军舰载机,日军在那场战役中沉没的3艘航母有2艘是美军潜艇偷袭击沉的,并非美军舰载机击沉的;莱特湾海战,美军17艘航母干日军4艘航母,只要指挥官不是猪脑子,此战也必胜无疑。(注: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鲁莽追击日军诱饵舰队,从而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并且让他的舰队遭遇台风而损失惨重。讽刺的是,台风给美军造成的损失比日军造成的还要大。)至于欧洲战场,比如美国陆军“虎将”巴顿,也是靠着美军压倒德军的实力优势才所向披靡的。
说难听点,一万人打对方三千人,谁不会打得威风八面?三千人打对方三千人或者三千人打对方一万人,才真正地考验这支军队和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此时的太平洋战争便是这个情况,北华军虽然在国力军力上有些逊于美军,但不会轻易地让美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军不可能像历史上美军一边倒地打日军那样打北华军。于是,像哈尔西这种专门擅长“以强打弱”的“虎将”便“原形毕露”了。不过,话说回来,北华军同样也很难压倒性地打美军或在某场战役中以轻微代价取得巨大胜利,毕竟,美军实力强大是客观现实,并且美军指挥官也不是酒囊饭袋。如果陈绍宽向张学良报告说“我方以损失一艘航母为代价,击沉美军十艘航母”,张学良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很怀疑“真的假的”?
北太平洋战役结束后,美国海军此时的正规航母只剩下企业号、汉科克号、本宁顿号中型航母以及正在硫磺岛附近的独立号、巴丹号轻型航母,并且企汉本三舰都受了重伤,起码要在美国西海岸造船厂大修三个月,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美军只有两艘轻型航母可作战;北华军的情况要好得多,除去已经战沉的陕西号、本州岛号、北海道岛号以及需要维修到年底的辽宁号、河南号、湖北号,剩下的9艘航母里,江苏号、浙江号、山东号、龙贲号完好无损;福建号轻伤,虽然在战斗期间已经恢复起飞降落舰载机的能力,但内部结构的损伤还是要让它进造船厂修理一星期;安徽号和江西号都中重度损伤,弹雷燃油的爆炸让这两舰内部结构损伤严重,两舰需要修理三个月;九州岛号挨了一条鱼雷,需要修理一星期;四国岛号也同样因为弹雷燃油爆炸造成内部结构损伤严重,需要修理三个月。这样,一星期后,重新补充整顿后的北华海军航母舰队共6艘航母可作战:江苏号、浙江号、山东号、福建号、龙贲号、九州岛号,四艘中重型正规航母,一艘轻型正规航母、一艘改造中型航母,实力大大超过美军的两艘轻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第1、第2舰队一瘸一拐地经由海参崴前往本土各军港进行维修整顿补充时,北华三军内部早已经争吵得不可开交。
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北华海军在太平洋上掌握实力优势,那么,在这三个月内,北华军重点打哪?这个问题让北华三军高层发生了严重分歧。
空军方面强烈要求海军再次打乌岛,因为攻克阿留申群岛关系到对本州岛的封锁,如果让美军继续源源不断地把军械、燃油、物资、人员从阿拉斯加运到本州岛,那本州岛就因为美国的输血而慢慢地成为一个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军队上百万的超级海上堡垒,重新被武装起来的本州岛是北华的头号卧榻猛虎和最大心腹毒瘤,时间拖下去,铲除起来也会更加的困难。此时,截断美日海上运输线的任务是海空军联合负责,海军出潜艇,空军出飞机,而北太平洋气候恶劣、风暴频繁、云密雾浓,海军的潜艇是无所谓的,空军的飞机则倒了大霉,为了轰炸乌岛的美军基地和攻击海上的美军舰船,空军出动后的飞机的损失率一直在30%以上,战损只有10%,还有20%则是被风暴刮没了、在云雨雾里迷航的,这让北华空军上下怨气冲天。空军总司令冯庸气急败坏地道:“截断敌方的海上航线,本来就是海军的事!空军只是辅助罢了!但现在呢?我的空军一直不断地用飞机和飞行员填进北太平洋!特别是重型轰炸机,损失惨重!凭什么让空军给海军做苦工?各战场都急需重型轰炸机,但起码有一半的飞熊飞豹都消耗在了北太平洋!空军已经仁至义尽!你们海军赶紧去一劳永逸地解决掉阿留申群岛!大家都省事了!”
陆军方面则强烈地要求海军派航母前往南太平洋参战。陆军总司令杨宇霆也振振有词:“南太平洋战场现在急需海军的增援!我们陆军在澳洲战场上奋战到现在,好不容易在澳洲大陆上站稳了脚跟,如果没有海军的援助,实在是很难扩大战果!难道我们要把都已经到嘴里一半的澳洲大陆给吐出来?海军必须要来南太平洋!援助澳洲战场!还有新西兰!还有瓜岛!重点是新西兰和西南太平洋群岛!海军必须要迅速占领那些地方!这样,截断美澳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南太平洋就彻底是我们的了!南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部队都望眼欲穿地等着海军,海军已经让他们等了这么长时间,难道还要拖下去?岂有此理!”
空军要海军北上打乌岛,截断美日运输线,陆军要海军南下打南太平洋,截断美澳运输线,各有各的道理。北华三军总部里,空军要求海军继续北上,陆军要求海军立刻南下,双方各执一词但南辕北辙的观点使得原本关系不错的陆空军也吵翻了脸。
被夹在陆空军之间的海军顿时焦头烂额,既不好偏向陆军,也不好偏向空军,虽然海军和空军素来关系很差,但此次的北太平洋战役中,空军确实给了海军大力支援,主要是因为海军用飞弹攻击洛杉矶,挽回了空军的颜面,空军算是投桃报李,因此海军也不太方便“忘恩负义”,冯庸等空军将领现在一个个都声称“若没有空军从堪察加半岛屡屡出动飞机参战,海军的两支航母舰队早就完蛋了,哪里还会打胜仗”“北太平洋战役的胜利,一半是海军的,一半是空军的”,空军俨然以“海军的恩人”而自居。虽然这套说辞让海军将领们感到不悦,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第1舰队派遣舰载机保护第2舰队的时候,一直是空军的陆基飞机在保护第1舰队,并且空军的陆基飞机一直在压制着乌岛的美军陆基飞机,确实出力很大,但空军这么“蹬鼻子上脸”,以及用海军战绩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确实让海军十分反感。
海军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将领赞同再接再厉、继续北上,彻底夺取乌岛,断绝美日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当然,这部分的将领并不是心向空军才赞同空军的,而是从大局出发,继续让本州岛得到武装确实很不利于北华;另一部分将领则支持南下参战,趁着美军此时疲软,彻底夺取大洋洲和南太平洋,从而奠定北华军在太平洋上的绝对优势,最后再回头收拾本州岛。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可以等到年底,北华海军的辽、豫、鄂、皖、赣、四国岛这6艘航母修复,到时候北华海军有12艘航母,美军只是9艘航母(包括此时的5艘航母和在年底增加的4艘新航母),再通过一场主动出击的决战,彻底歼灭美军航母力量,那么,本州岛自然就唾手可得了,而太平洋战场也彻底尘埃落定。
陆空军互相吵得拍桌子瞪眼,而海军内部的两派将领也唇枪舌战得如火如荼,这让参加会议进行旁听的张学良感到头昏眼花。这种高层决策会议比民间老百姓骂街还令人头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麻烦的是,陆海空三军本来就有隔阂,吵来吵去,自然掺加了“门户利益”和“个人情绪”在里面。果然,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也翻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宇霆看海军态度含糊不清,怒气冲冲地对陈绍宽道:“厚甫,南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部队都心急如焚地等着海军支援,你们海军却磨磨蹭蹭?对得起陆军吗?别忘了,开战初,我们陆军削减了军费,支援你们海军进行扩建,空军当时一毛不拔!你们这个时候却对陆军置之不理?”
陈绍宽顿时尴尬不已。
北华军的军费自然是每年都在增加,在之前,陆军是当之无愧的主力,辽日战争前中期和整个辽苏战争期间,陆军是顶梁柱,因此每年的三军军费里,50%是给陆军的,剩下的是海空军对半分,对此,空军十分不满,因为打苏联完全就是陆空军的事,海军基本上就没怎么参战,却还霸占跟自己一样多的军费。打完苏联后,由于北华跟美英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跟美英作战,海军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所以张学良召集三军高层进行会议后,决定适当削减陆空军的军费,调拨给海军,陆军勉勉强强同意,但要求海军在战争期间竭尽全力增援陆军,空军则坚决反对,最后确实是一毛不拔。此时北华军的军费里,陆军大约降低至30%,空军是30%,海军是40%。换句话说,空军不但没拿出一分钱支持海军,还把陆军支持海军的那20%的军费里又抢去了5%。自然而然,这事又是海空军关系进一步恶劣的催化剂,但是,空军也理直气壮,不管是陆战(辽苏战争)还是海战(辽美战争),陆海军的主力位置轮流换,空军则始终是当仁不让的第二主力,增加军费也是理所当然的。陆军则认为,自己把造坦克造大炮的资金资源让出那么多给海军去造军舰,海军欠陆军一个大人情,关键时候就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这边。所以杨宇霆看陈绍宽迟迟没有表态,当然气不打一处来,认为海军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看到陆军指责自己,海军也急了,陈策争辩道:“我们也不是不想南下,但是北线确实要依靠空军。空军也是言之有理的。”但他又补充了一句,“其实,要不是空军霸占那么多飞机份额,我们也不需要在这里左右为难,北线有海军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