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其实是最清楚眼前这场“辽美太平洋战争”和历史上那场“美日太平洋战争”之间的本质区别的:历史上的美日太平洋战争是巨人和侏儒的战争,虽然日本在战前用各种处心积虑的办法进行偷偷扩充力量而在开战初期暂时性地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并且因为在开战后使用突袭手段而暂时性地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但美国缓过气来并给了日本一记重创后,日本马上就被打得原形毕露了,美国是巨人,日本只是侏儒,即便暂时性地变成“巨人”,也只是泥足巨人,根本就不经打;而眼前的辽美太平洋战争则是巨人和巨人的战争,美国是巨人,北华也是巨人,双方都国力壮盛、军力雄厚、实力强大。自然而然,辽美太平洋战争的激烈程度、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过美日太平洋战争,最终胜负也非常难说,美国很难打垮北华,北华同样难以击败美国。
虽然北华此时的实力绝非历史上同期的日本能比的,但北华的实力确实也逊于美国。眼下,北华海军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实力最虚弱时期”。虽然北华海军除了北印度洋战役和珊瑚海战役这两场败仗以及俾斯麦海战役这场平局外,基本上一直都是在打胜仗,但客观现实还是让北华海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而在这个航母称霸海洋、主宰海战胜负的时代,航母数量跟一支海军的实力基本上已经挂等号了,眼下的1944年三月份,辽美海军航母的情况是这样的:
北华海军现有5艘航母,龙贲号轻型航母和山东号中重型航母完好无损;辽宁号、河南号、湖北号都在修理改造中,预计要到九十月份才能完工;正在建造中的江苏号、浙江号、福建号、安徽号、江西号、陕西号这6艘中重型航母预计要到七八月份才能完工;正在改造中的4艘改造航母(都是用两万吨级的大型运输舰进行改造的)预计也要到七八月份才能完工;换句话说,北华海军在三月到七八月份之间的这四五个月里,只有2艘航母可以作战。
美国海军现有7艘中型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这7艘中型航母里有4艘是刚完工的,其中,埃塞克斯号、富兰克林号在北大西洋受到重伤,需要修理三个月,提康德罗加号在中途岛战役中受到中度损伤,需要修理一个月左右;美军的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都是用轻型巡洋舰改造的,已有3艘战沉于夏威夷,4艘战沉于北大西洋;换句话说,美军此时有4艘中型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可以作战;除此之外,美国已经在建造中的第三批的4艘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拳师号、好人理查德号、莱特号、奇沙冶号)会在今年冬季完工,第四批和第五批的8艘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也都已经开工建造中,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着手把4艘重型巡洋舰改造为4艘塞班岛级中型航母,同时设计完成并开工建设着夏威夷级重型航母(历史上的中途岛级重型航母,排水量达到45000吨/60000吨,每艘可携带舰载机137架),第一批的4艘已经在十月份开工建造了,每艘建造工期需要两年。另一方面,除了这些正规航母和改造航母,美国本土的上百个造船厂还在昼夜不停地建造着能够同时能建造10艘以上,并且每艘建造工期只需要3个月的护航航母。
在航母的建造速度上,北华完全比不上美国,最严重的是,北华海军现在能够用于作战的航母也完全比不上美国海军。如果不计算战损或意外情况,双方航母的互相增长情况是这样的:
三月份,北华军航母是1艘轻型和1艘中重型;美军航母是4艘中型和2艘轻型;
四月份,美军的提康德罗加号被修复,美军航母为5艘中型和2艘轻型;
六月份,美军的埃塞克斯号和富兰克林号被修复,美军航母为7艘中型和2艘轻型;
七八月份,北华的6艘新航母和4艘改造航母会完工,北华军航母增加为12艘;
九十月份,北华的辽宁号、河南号、湖北号会修复改造完工,北华军航母增加为15艘;
十一二月份,美军的第三批4艘中型航母会完工,美军航母增加为11艘中型和2艘轻型;
明年(1945年),北华军基本上不会增加航母,北华军的第三批6艘航母起码要在1946年春季才能完工服役,而美军在这一年内会增加少者4艘多者12艘的航母(第四批第五批埃塞克斯级会部分完工或全部完工,改造的4艘塞班岛级也可能会部分完工或全部完工)。
从这个时间进程上不难看出,在1944年上半年,北华军航母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等到下半年,北华军航母才会重新拥有数量优势,在年底时,双方差不多变成平手,但到了下一年,美军航母会再度全面地反超北华军。曾以鼎这样的睿智将领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情况,所以才说道:“...我们通过一场场的胜仗,只能勉强维持着敌我双方实力平衡,却无法彻底取得战略主动权和实力上的优势,并且我们一旦打了败仗,敌我实力差距马上就会被拉大得一发不可收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试想一下,如果北华海军在1944年这一年内连吃败仗,损失三五艘航母,那么到了下一年,北华海军就彻底回天无力了,因为实力差距已经彻底拉开了,在太平洋上会完全被美军压着打。
毋庸置疑,在1944年三月份至七八月份之间,北华海军虽然“从一个胜仗走向又一个胜仗”,但实力却日益萎缩,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境地里。这四五个月的时间差,是北华海军乃至整个北华的最险恶时期。可以肯定,作为一个强大而聪明的对手,美国海军没有理由不在北华海军最虚弱的时候趁虚而入,“趁其病,要其命”是美国海军的必然举措。不仅如此,除了美国海军,北华阵营里的某些长期蛰伏隐忍的势力也在暗中蠢蠢欲动了。
北华军现在主要在三大战场进行着战争,一是澳洲战场,二是中东战场,三是夏威夷战场,客观上讲,澳洲战场和中东战场都打得不错,北华军在当地是占据优势和上风的,但夏威夷战场却再度恶化了。这个情况让北华海军十分难堪,因为澳洲战场和中东战场都是陆空军当主力,海军在这两大战场上只是辅助力量,所以陆空军打得都不错,而夏威夷战场则是海军承担主力,结果却屡屡被动挨打。其实,这也不怪北华海军,三次夏威夷战役,北华海军都打赢了,但局势还是这么被动挨打。用陈绍宽的话说,“夏威夷让我们感到极度的郁闷无奈。从军事角度出发,夏威夷确实异常重要,得到夏威夷,就能主导中太平洋,把战线推到东太平洋,确保我们本土万无一失,但现在,我们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夏威夷,却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一个需要我们源源不断用军舰、飞机、人命填进去才能喂饱的黑洞。说白了,夏威夷就是一个鸡肋,一个烫手山芋。为什么我们的处境会这么尴尬?一来是因为我们实力不足,我们有能力攻占夏威夷,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长期维持对夏威夷的控制;二来是因为我们工业生产力不足,在夏威夷,我们沉一万吨舰艇,美军会相对地沉两万吨,看上去是我们赚了,但美国人承受得起这种比例,我们却承受不起。”
为此,北华海军内部也产生了很多“后悔的声音”,部分将领认为,在开战初,成功突袭并占领夏威夷后,北华海军不应该浪费时间和力量在东南亚战场上,而应该集中全力,以夏威夷为中转站和桥头堡,直接进攻美国西海岸本土,并且那时候的美军实力大大逊于现在。当然了,这种“后悔的声音”已经完全是马后炮,没有什么意义。
北华海军印度洋舰队此时主要在澳洲大陆西部海岸线协同辽日联军进攻作战,太平洋舰队则兵分两路,一部分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北部海域,负责援助澳洲战场,但已经不怎么参战,主要是负责后勤运输事务,另一部分在中途岛,包括仅有的2艘航母,这一部分舰队的任务是坚守中途岛,同时援助夏威夷的守军,因为美军已经在夏威夷展开第二次全面反扑了,实际上,这支航母舰队此时能做的只能是坚守中途岛,无法援助夏威夷,因为美军在夏威夷有3艘航母,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陆基飞机,北华海军已经不能再损失一艘航母,不仅是沉没,也不能受伤,所以北华海军的航母舰队既不能也不敢攻击夏威夷,只能退守在中途岛,希望夏威夷守军能坚持到四五个月之后。
目光转向北大西洋战场。
北大西洋与太平洋一样风起云涌、战火连天,在1943年12月份中旬,为了配合北华军对澳洲的进攻,再加上美英海军在第二次夏威夷海战中损失惨重,因此德国本土海军在希特勒的催促下发动了“群岛战役”,作战目标是夺取英国本土最东北部的设得兰群岛以及冰岛和英国之间的原属于丹麦但在战后被美英霸占的法罗群岛,从而一举打破美英在大西洋北部的海空优势。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场激烈的航母大战。德国海军倾巢出动,英国海军和美国大西洋舰队全力迎战,同时美国海军把太平洋舰队的3艘正规航母都调入北大西洋。持续一个月的航母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德国海军损失了兴登堡号、毛奇号中型航母、俾斯麦号重型航母以及三十多艘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其他舰艇,提尔皮茨号重型航母严重受伤,需要回港大修半年;美军方面,埃塞克斯号和富兰克林号中型航母严重受伤,普林斯顿号、贝露森林号、卡伯特号、圣哈辛托号轻型航母被击沉,另外损失了十多艘其他舰艇;英军方面则损失了胜利号、可畏号、不屈号航母,复仇号、决心号战列舰以及三十多艘其他舰艇。从战损比例上不难看出,德国海军是胜利一方,并且德军也成功地通过浴血苦战而在属于英国的位于英国本土东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展开了两栖登陆,上岸后的德军又通过一番苦战,歼灭了岛上的英军,占领了这片群岛(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设得兰群岛是被德军真正占领的第一块英国领土,政治意义极其重大,军事意义也同样极其重大,因为设得兰群岛号称“欧洲北海的大门”。欧洲北海的东面是英国,西面是丹麦和挪威,南面是德国,北面就是设得兰群岛,而设得兰群岛距离英国本土只有150公里,距离被德国占领和控制的挪威也只有250公里,德军占领这里,意味着德军不再被封锁在欧洲大陆,在大洋上也拥有了宝贵的立足点,是打破美英制海权的第一步。自然而然,盟军肯定要全力反击和夺回设得兰群岛,德军则要坚守这片群岛,结果,德英设得兰战役成了辽美夏威夷战役的缩小版。双方既然在距离本土数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争夺一片岛屿,战事自然成了双方海军的钢铁粉碎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接下来的海上持久消耗战中,德军和盟军都打得筋疲力尽,双方空军拼死争夺着制空权,双方海军拼死争夺着制海权,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的海底遍布了双方军舰飞机的残骸。激烈中,德国海军最后一艘能参战的航母法金汉号被严重击伤,不得不退回本土大修,英军也为此而损失了巨人号和复仇号轻型航母,接下来,德国海军已经没有航母再能投入战斗了,而盟军却还拥有十多艘轻型航母和数十艘护航航母,于是,在白天,德军是空军作战,在夜里,德国海军通过驱逐舰和潜艇给岛上德军输血,战事完全陷入了持久消耗中。不过,由于德国海军拥有的航母都在大修,建造中的航母还没有完工,所以德军即便占领了设得兰群岛,也对英国本土造成不了太大威胁,德军攻击英国本土还是以空军为中坚力量。打来打去,作为胜利者的德军只是占领了一块鸡肋岛屿,陷入了跟北华海军占领夏威夷后一样的尴尬处境里。美军一方面加强对英国的飞机和护航航母的援助,一方面则回援太平洋战场,埃塞克斯号和富兰克林号在美国东海岸造船厂内进行大修,企业号中型航母和独立号、巴丹号轻型航母再次通过了巴拿马运河。
客观上讲,德国海军此战完全是一个败笔,虽然战果丰硕,但胜利效果并不明显,得到设得兰群岛后,德军并没有如愿地打破美英海军的制海权,反而陷入了一个钢铁绞肉机的战事里,并且此战还白白耗费了德国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此战证明,德国海军跟北华海军是难兄难弟,虽然能取得战术性胜利,但却无法赢得战略性优势,单靠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挑战美英海军仍然是不切实际的。一而再地督促德国海军发动此战的希特勒无疑要负最大责任,当然,此时的德国也没人敢追究希特勒的责任。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此时有4艘中型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可以作战,另有3艘航母在修理,而只剩下2艘航母的北华海军也只能避而不战了。美军的这6艘航母都集结在了夏威夷,但并不代表着美军航母会一直被牵制在夏威夷,因为北华军在夏威夷已经没有制空权,美军只要心平气和地在已经占领的岛屿上修好航空兵基地,那么,美军这些航母就能离开夏威夷,趁机攻击北华海军的软肋地区,也许是中途岛,也许是瓜岛,也许是澳洲,也许是新西兰。主动权完全在美军手里,北华军只能被动防御。北华海军高层在反复研究后,认为美军进攻中途岛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美军已经攻击过一次了,所以北华海军把最后的2艘航母都放在了中途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