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这一步棋下得很巧妙。”蒋百里道,“这两支舰队放在菲律宾,距离我们本土不足五百公里,从而让我们坐立难安,间接地迫使我们打开马六甲海峡。”
“菲律宾跟我国本土靠得实在是太近了!并且菲律宾和我国本土之间还没有任何缓冲地!”杨杰蹙眉道,“菲律宾被军事强国控制,始终会让我们如骨在喉!菲律宾完全可以作为美军进攻中国本土的前沿基地!美军如果在这里部署五个师和五百架B-17,我们就没办法再睡一个安稳觉了。”
张学良凝视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越看菲律宾越感到不安。他想起了历史上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想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而古巴跟美国近在咫尺,因此美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不惜直接以战争作为最后通牒来迫使苏联撤走在古巴的导弹。看看菲律宾和中国,地理位置跟古巴和美国简直如出一辙。这场世界大战结束后(北华不参战的情况下),美国打败德国,肯定称霸世界,英国惨胜后会全面衰败,而中国也已经崛起,那么,中美两个超级大国肯定会发生美苏那样的冷战对峙。美国人到时候在菲律宾修建导弹基地,中国怎么办?中国华南和中国华东的大片地区都会处于美国人核导弹的射程内,港澳台琼、广州、江浙沪等中国最发达富庶地区的几亿人口都会生活在核武器的阴影中。而中国那时候怎么回击美国呢?中国离美国最近的地方就是北亚最东北部,在那里发射的中国核导弹,只能打到美国的阿拉斯加。
客观上讲,张学良想得有点远了,但是,为自己国家的未来而考虑得长远一点,本来就是一个领导人的责任和使命。
张学良有点心乱如麻,他发现,自己想得越长远、越深入,就越证明他此时的战争策略其实是存在很大漏洞的。
思索了半天,张学良发电报给顾维钧:“让美国人交出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关岛),我们就让他们的舰队通过马六甲海峡。”
几个小时后,回复便传来了:“美方拒绝。”
张学良再次指示顾维钧:“态度强硬点。”
又过了几个小时,顾维钧回复:“美方还是拒绝。”
张学良:“态度再强硬点,拿出最强硬的态度。”
再次过了几个小时,累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的顾维钧发来回复:“美方坚决拒绝。”
张学良在这个时候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老谋深算的罗斯福其实也想得很远,他已经暗中在考虑为战后的美国抵御和遏制中国而奠定基础了。眼下的中国,疆域极其辽阔,本土极其宏伟,但最柔软的腹部:中国本土东南沿海地区,却暴露在菲律宾之前,美国肯定要保住菲律宾这个重要的前沿阵地,战后在这里修建军事基地,监视和遏制中国。这样,中美两国虽然隔着太平洋,但中国在美国家门口没有棋子,而美国却能在中国家门口安下一颗重要的棋子,时时刻刻地威胁着中国最重要的东南沿海地区。
毋庸置疑,在不知道“核导弹”这个武器的情况下,罗斯福总统还能考虑得这么长远,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杰出政治家。张学良靠着“历史作弊”才勉强赶上罗斯福总统的头脑。
在察觉到菲律宾这个未来中国的巨大隐患后,张学良醍醐灌顶,彻底改变了对美态度,指示顾维钧:“美国人只有让出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我们才会打开马六甲海峡。”
美方在这件事上丝毫不松口,使得辽美谈判随之陷入了僵持。
与此同时,德军在北非战场上则势如破竹,打得美英法(自由法国)盟军几乎是溃不成军,特别是美军,遭到了实力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爱尔兰岛战役中,美军虽然已经跟德军交过手,但是,一来,美军的数量是德军的十倍,二来,跟美军交手的是没有重武器的德国空军空降兵部队,而不是陆军机械化野战部队,三来,美军拥有绝对制海权和近半的制空权,后勤物资保障十分充足,即便这样,美军在爱尔兰岛战役中的伤亡也是德军的三倍多。此时跟德国陆军野战部队交手,缺乏实战经验且在后勤、装备、制空制海等方面也没有优势的美军自然是一触即溃、损失惨重。突尼斯战役中,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且装备强大、后勤充足的德军几乎是以一敌十,重创了美军第1集团军,并全歼了美军第1装甲师,德军毙、伤、俘虏美军超过五万人。这场美国陆军前所未有的大败仗震撼了美国朝野,罗斯福总统震惊地感叹道:“真不知道美国陆军究竟还能不能打仗了。”此战后,美军的很多部队都对德军充满恐惧,甚至一些美军在战场上一听说德军进攻了便丢下阵地临阵脱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德军非洲军团踏上北非参战不足半个月,突尼斯便轻而易举被夺取,越战越勇的德军朝着阿尔及利亚高歌猛进,而另一路的德军也轻而易举地攻陷的西大门托布鲁克,光是俘虏的英军以及英国仆从军就超过三万,缴获的物资更是不计其数,德军随即朝着尼罗河三角洲长驱直入。而在埃及战场上,英军还要对付从巴勒斯坦地区杀来的土耳其军,在苏丹方向杀来的意大利军,以及在红海上用舰炮和舰载机狂轰滥炸他们的德国远东舰队,埃及危如累卵。
在北非战场上,重新有了用武之地的德国陆军杀得盟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迫于极其严峻的局势,急于把舰队开到印度洋的美国不得不在谈判桌上松口,表示“可以考虑把菲律宾南部让给中国”,但这跟张学良的条件仍然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北华军很多高层都反对跟美国议和,理由也是充分的:德军在北非势如破竹,美英盟军根本就挡不住,德军打通苏伊士运河或直布罗陀海峡已是指日可待,一旦意法海军开出地中海,英国的末日就到了,美国也是泥菩萨过河了,我们还犹犹豫豫地干什么?美国为了弥补大西洋海军力量的不足,肯定抽调太平洋舰队,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相比德国的勇猛无畏,北华倒显得胆小怕事了。况且,德军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美国军队的实力。北华高层获悉突尼斯战役后对美国陆军的评价是:不过如此,连日军和苏军都不如,跟英军法军一个档次。
迫于北非吃紧,辽美谈判桌上,美方显得愈发焦躁。美军在突尼斯的惨败和英军丢失托布鲁克几乎是同一天。北非西部战场还可以稳得住,因为美英同盟可以通过大西洋源源不断地向北非西海岸输送兵力和物资,但北非东部战场可谓岌岌可危,德军正在大举进攻埃及,而美英同盟根本无法援助埃及,因为连制海权都在德国远东舰队的手里,印度英军和仆从于英军的印度军近百万,印度有四亿人口,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但英军却无法把兵力和物资输送到埃及,海路被德军远东舰队封锁,陆路也行不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埃及之间隔着伊朗,伊朗根据北华的指示,拒绝让印度英军通过本国境内。埃及英军总指挥奥金莱克上将向盟军总指挥部很坦诚地承认:“我们在野地上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我的部队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坦克和飞机了,我可以利用尼罗河三角洲的几个大型城市抵挡一阵子,但顶多只能撑一个月,甚至只能撑二十天。再没有援军,埃及必丢,土耳其人和德国人会在苏伊士运河两岸进行会师。”
埃及英军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军,但美军的航母舰队和运输舰队却被卡在了马六甲海峡门口。谈判桌上的时间越拖下去,美英同盟的处境就越不利,而北华则抓住这一点,继续勒索美英,并开出了新条件:让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谈判桌上浪费了两天的宝贵时间后,既不想放弃菲律宾也不想继续浪费时间的罗斯福总统断然命令:亚洲舰队和澳洲舰队向南行驶,不通过马六甲海峡,绕道印尼群岛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域,开进印度洋;同时,把部署在珍珠港的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企业号航母开赴菲律宾;本土正在建造中的富兰克林号航母和邦克山号航母在完工后立刻补入珍珠港基地。届时,美国海军共有11艘航母(不包括已经战沉的兰利号),其中,4艘部署在大西洋,5艘部署在太平洋(夏威夷2艘,菲律宾3艘),2艘部署在印度洋。
罗斯福总统的这个新命令不但让北华试图夺取菲律宾的愿望彻底成空,也使得北华的形势越来越不安全。辽美关系开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