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虽然是真心不想跟着德国继续参加世界大战,但也没有闭目塞听。当西欧战火燃烧而起时,张学良让商震和顾维钧继续呆在德国,呆在希特勒身边,随时从希特勒身边获得最精确、最客观、没有被德国宣传部门夸大其词过的真实的战争动态,而希特勒为了拉拢张学良和北华,也没有反对张学良的这个安排。对比“历史知识”,不出意外,张学良发现西欧战事也强烈受到了“蝴蝶效应”的影响,虽然大致上的轨迹方向没有变,但战事的具体进展还是与历史上的西欧战事产生了重大差别。张学良没有忽略这些差别,暗暗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战争时机上,德国此时对西欧的进攻已经不存在隐蔽性。在德国向东欧进军时,英法就已经做好了德国获胜后西进的准备,特别是北欧战争,更加是对英法的最后战争警告,因此德军大举进攻西欧时,英法盟军已经严阵以待。但是,德军仍然打得英法同盟措手不及,因为英法同盟由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这四国组成,四国虽然在共同对付德国这件事上基本还是同心同德,谈不上是各怀鬼胎,但盟军的整体统筹能力根本无法与德军相比。盟军高层和四国政府首脑在很多问题上都各执己见,互相各执一词,彼此横加指责,而当盟国高层喋喋不休地忙着口舌之争以及盟军高层优柔寡断、貌合神离、三步一个主意时,越战越勇、士气高昂的德军则目的明确、领导统一、部署周密地不断展开着凌厉的进攻。
而在实力和战斗力方面,德军也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经过苏联战争的淬炼,轮番上阵的几百万德军基层官兵都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高级将领在运筹帷幄上更是用兵如神,德军在机械化闪击战、战略大轰炸、步坦协同等各种战略手段和战术技巧上都已经堪称炉火纯青;而英军和法军在军事思想、战略目光等方面上都还处于一战时期,此时自然无法招架。另外,德军在整体实力上也稳压盟军。进军西欧的德军累计300多个师,其中有30多个装甲师和超过100个机械化步兵师或摩托化步兵师,坦克数量高达一万多辆,飞机数量也超过一万架,形成了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潮,并且,这些部队清一色都是经过苏联战争磨练的老部队,甚至,德军在德国西部还有50多个师作为预备队。相比而言,盟军的总兵力只是德军的三分之二,坦克数量是德军的四分之一,飞机数量是德军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军力上,德军占绝对优势。
综合国力方面,德国仍然掌握着极大优势。东欧的辽阔新领土和众多附属国,再加上北华在后方给德国源源不断地输血,使得德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足够的石油和足够的钢铁,让德国的军工业在规模和产量是英法同盟总和的两倍都不止,更何况北华的兵工厂也在为德军生产着武器军械。德国东部的所有国家都是盟友,最大的东方敌人已经不复存在,使得德国只需要把七八十万二三流部队放在东部地区进行驻守就可以了,德军毫无两线作战的隐患,接受过实战洗礼的精锐部队、重装武器此时都可以倾巢出动地用于西欧战场。
战争方向上,盟军也措手不及。法国人苦心经营了十多年、耗费了60亿法郎和六万多吨钢铁以及不计其数的水泥混凝土所修建起的、专门用来抵御德国入侵的马其诺防线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毫无作用,因为德军的钢铁洪流直接绕过了马其诺防线,通过被盟军认为坦克根本无法通过的阿登山地,长驱直入地杀进了低地三国和法国西北部的软肋腹地。在一些局部战斗中,战术手段灵活多变的德军使用空降兵、特种兵等非常规的作战手段,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被盟军在战前认为坚不可摧的堡垒要塞。在具体的武器上,德军的黑豹虎式坦克在攻击综合性能远不如苏军T-34的盟军坦克时简直是所向无敌,德军的B-17更加是发挥出了战略大轰炸的可怕威力,德法边境的几十个法国城镇迅速就被B-17机群给夷为平地,而这些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劣势也是导致盟军士气极度衰弱的一大原因。苏联战争已经为德国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王牌飞行员和王牌坦克手,这也是盟军远不如的地方。
士气和民心方面,德国还是占据优势。在苏联战争的巨大胜利后,德军士气空前高涨,辉煌的胜利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让德军充满了“打遍欧洲无敌手”的高度自信,德国国内民众也狂热支持希特勒政府,国家团结性和民族凝心力空前之高,“对英法报仇雪恨”既是德国军队的渴望也是德国民众的渴望,德国军民都没有忘记英法在二十多年前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所带来的巨大耻辱;反之盟国方面,英国的民心士气还算马马虎虎,法国方面则完全是暮气沉沉,军队厌战畏战,民众也极度害怕战争,修建马其诺防线就已经说明法国军队完全没有主动进攻的勇气,只想着被动防御、苟安一时。上次世界大战的惨烈让法国高层和民众都畏战如虎,而看到德国军队在苏联战争里的强大战斗力后,悲观主义情绪更加犹如瘟疫般在法国境内弥漫扩散着。可以说,法国人对德国人的态度已经从一开始的厌恶、憎恨、轻蔑转为了深入骨髓的恐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客观上讲,盟军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被改变后,也在一些地方有利于盟国。德国没有先打英法再打苏联,而是先打苏联再打英法,也让英法通过苏联战争而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苏联战争的规模让盟国瞠目结舌,而参战双方层出不穷的新战术更是刺激到了盟国。通过苏联战争,盟国如梦初醒地看到了机械化闪击战的威力,看到了战略大轰炸的摧毁力,也真切地看清了德国的真实实力。因此,苏联战争结束后,盟国内部也掀起了一阵阵波澜,比如说法国军政高层里,老派将领被德军的闪击战给彻底震惊了,由于法国领土远没有苏联那么大,因此法国不可能靠“战略大纵深”来对付德军的闪击战,那么,法国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同样组建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二是加强本土防御。绝大部分的法军老派将领由于在战争思想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所以不但没有认识到马其诺防线的巨大弱点,反而还主张继续投入巨资来强化马其诺防线,目的是“通过马奇诺防线来阻止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把德军死死地挡在国门外,把战争模式从德国人渴望的机械化闪击战变成德国人最厌恶的持久消耗战,就像上次世界大战一样”,这个看法和主张得到了大批法军高层将领的赞同,使得马其诺防线在苏联战争后期和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建设;与之相反的是,部分法军的少壮派将领则强烈主张组建法国的机械化部队,从而“用坦克对付坦克”,代表人物是法军第4师师长夏尔戴高乐准将。颇为讽刺的是,第一个提出“机械化闪击战”理论的并非德国的古德里安,就是法国的戴高乐。但戴高乐的先进战争思想在自己的祖国却被束之高阁,在最大的敌对国德国内却被发扬光大且被发展得淋漓尽致。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少壮派将领强烈要求组建法国的机械化部队,这种要求虽然没有成为法军高层的主流思想,但也确实受到了一定的重视,戴高乐的第4师被改造成第4装甲师,法国的坦克产量也得到了提升,使得西欧战争开始时,法国陆军已经拥有5个装甲师、各种坦克累计5000辆,但只有一半的坦克在各个装甲师里,另外一半的坦克却被分散到各个步兵师里充当移动碉堡(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使用坦克的理念)。
因此,苏联战争给英法敲响了战争警钟,让英法高层里的一些远见之士看到了机械化作战和战略大轰炸的重要性,也看清了德国的真正实力(德国在苏联战争前一直在扮猪吃虎,对外公布的兵力、坦克、飞机、大炮的数量都只是真实数字的一半)。所以,此时的西欧战场上,英法盟军的实力比历史上的要增强了很多,法军约300万兵力,其中的50万是法国殖民地士兵,英国增援法国的远征军则有60多万,并且都是英国陆军的精华,荷兰和比利时也动员了总计超过50万军队的武装力量;然而,此时的德国已经今非昔比,打完苏联后的德国在国力和军力上都暴增数倍,使得盟军加强后的力量与德军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德国在西欧的进攻几乎是势如破竹,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1月23日,德国与英国、法国互相宣战,随即三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接着,发起进攻的德军为绕开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滚滚铁流直接开进了原本都宣称中立的低地三国境内。低地三国在惊慌失措之下,不得不加入英法同盟。结果,盟国根本就是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开战第一天,弹丸小国卢森堡都没有来得及投降,就被德军占领了;随后仅仅三天后,1月27日,荷兰也投降了。因为荷兰军队跟德军交手后完全就是一触即溃,同时德军还动用了大批B-17轰炸阿姆斯特丹,炸死数千人,迫使荷兰女王和荷兰政府屈膝媾和。一周后,比利时也支撑不住而在2月4日选择投降。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和荷兰女王威廉明娜都在下达投降命令后乘坐军舰逃到了英国。低地三国在转眼间就被德军攻陷。
刚刚得到三个新盟友,结果一转身就都投降了,这对英法两国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增大声势,德国的一大帮仆从国在德国的要求下,先后对英法宣战。其实,那些跟英法并不接壤的国家对英法宣战后只是“捧个人场”,对英法没有实质性打击,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宣战对法国的处境是雪上加霜,因为这两国都跟法国接壤。加上德国,德意西三国三面包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军队原本都战斗力不高,但投入德国怀抱这么久,德国很早就有计划地加强这这两国的军队,以便日后对付法国,此时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五十万意军和五十万西军分别在法国的东部和法国的西部向着法国大举进攻,这一百万意军和西军都装备了大量的苏军武器,并且德国顾问配备到了营级,战斗力自然不可与以前同日而语。虽然意军西军没有给英法盟军造成太大的重创,但却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法军不得不抽调大量部队在后方去抵挡意军西军,这自然大大有利于正面战场上的德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英法盟军期待中的“持久消耗战”并没有在法国北部战场上出现,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花了四年、死伤了百万人都没能逼近巴黎,而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在全世界难以置信的极度震惊中,德军仅仅花了一个月,就攻陷了巴黎。面对德军狂澜怒涛般的进攻,英法盟军里固然有一些部队殊死抵抗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战果,但在整体大局上,英法盟军根本就是兵败如山倒。2月20日,由埃尔温隆美尔中将指挥的德军第七装甲集团军突破法军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的防线,长驱直入,兵临巴黎城下,惊慌失措的法国政府急急忙忙宣布巴黎是不设防城市,随后撤退到达波尔多。2月22日,德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攻占法国首都,穿过凯旋门,雄赳赳地开进了巴黎。接到捷报的希特勒在狂喜中立刻晋升隆美尔为陆军上将。
巴黎沦陷的消息传来,举世震惊,除了张学良,因为这早在他的预料中。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张学良这个“历史作弊者”,北华军高层里也有三位卓越的军事家在事先也预测到了这个结局,他们分别是北华军总参谋长徐永昌、副总参谋长蒋百里、陆军总参谋长杨杰,北华陆军总司令杨宇霆和副总司令于学忠在事先也提出了这个可能性,但不太确定。这也说明了,徐永昌、蒋百里、杨杰都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杨宇霆和于学忠则稍逊一筹。
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后,张学良拿起电话:“立刻给我接商震。”
拿起电话之前,张学良的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他已经不打算率领北华继续参加这场世界大战了,所以,面对西欧战事,张学良一开始并不想干涉。但是,在反复思考后,张学良得出一个结论:德国越强,对中国越是好事。中国即便不参战,命运也藕断丝连地跟德国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中国如果不参战,美国参战后就会全力对付德国,此时的世界已经是中德美三大超级列强所主导,那么,美国和德国打得越凶、打得越惨,两国两败俱伤后恢复元气就越慢,而置身事外的中国就可以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在世界大战后,中国必然超越美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如果参战(虽然张学良没打算参战,但也要做好这方面的长远准备),那么德国现在越强,中德联盟对抗美国的胜算也会越高。所以,不管中国参不参战,德国越强都会对中国越有利。因此,基于这方面的深层考虑,张学良决定,再次“帮”希特勒一把。
由于辽德已经接壤,所以能架起跨国电话线,沈阳和柏林之间可以电话直通。电话被接通后,里面传来了商震的声音:“少帅,我是商震。”
“启予,西欧战局如何?”
“哎呀!少帅,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家!您当初的判断实在太精确了!很多人都认为德军对西欧的进攻会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陷入漫长的持久战,但没想到,英法盟军这么快就被打得土崩瓦解!德军的战斗力和速度实在太惊人了!说实话,希特勒告诉我说德军已经攻占巴黎时,我简直难以置信,因为这实在太快了!快得匪夷所思!我还以为这是戈培尔胡乱吹牛的夸大其词呢!少帅,西欧战局已经尘埃落定了,法国已经濒临崩溃,法国政府也已经准备向德国投降了。法国倒下去,英国就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了,只要德国海军再在海洋上打败英国海军,希特勒统一欧洲都没问题了!”商震的语气里溢满了惊叹。
“启予,我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你必须立刻去办。”
“请少帅吩咐!”商震肃然聆听。
二十分钟后,手持特别通行令的商震穿过一道又一道关卡,进入充满热火朝天的忙碌气氛和喜形于色的胜利气氛的德军统帅部,见到了正趴在地图前满面红光地听着将领们汇报一个又一个捷报的希特勒。
“元首,我们能单独谈一谈吗?”商震开门见山。
“当然可以。”希特勒心情很好,十分爽快。他对商震是十分欣赏的,因为商震是德国成功拉拢乌克兰以及稳定德国东欧新领土的头号功臣,商震的“怀柔手段”要比希特勒和希姆莱原打算使用的“灭绝政策”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因此商震虽然是北华将领,但希特勒也十分器重和信任他。另外,商震毕竟代表着张学良,希特勒为了拉拢张学良可谓绞尽了脑汁,看到商震主动联系自己,心里自然高兴。
“元首,英法盟军是不是正在撤退?”在隔壁的一间偏厅里,商震问希特勒。
“是的,丘吉尔那个无能的政客已经意识到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必然失败以及法国的注定屈服,所以正在发疯地把他的远征军撤回他的本土。”
“是不是在敦刻尔克?”商震有些心惊。
“是的。”希特勒点点头。
“元首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商震艰难地问道。
“哦,我已经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了,戈林已经向我保证,接下来的战斗交给他的空军就可以了。”希特勒信心满满地道。
“什么?”商震暗暗吃了一惊,他发现,张学良的猜测竟然得到了惊人的印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怎么了?商将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希特勒有些诧异。
“元首,您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已经发布了多久?”商震急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