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与德国的结盟,不只是张学良“利用”了希特勒,希特勒反过来也不动声色地“利用”了张学良。看到北华和英国因为香港问题、泰国问题而剑拔弩张,早在苏联战争还没结束时就已经策划对英法开战的希特勒自然是大喜过望,一来,辽英如果开战,就等于把本来已经不打算继续参战的北华再次推上德国的战车,这是希特勒和德国高层求之不得的;二来,辽英关系恶化,即便没有开战,北华也能在远东牵制住大量的英国军事力量,间接地帮助德国在欧洲对付英法。道理是现成的:辽英虽然不开战,但也关系恶劣,英国人在德英开战后看到北华迟迟按兵不动,肯定怀疑北华又是在坐山观虎斗(苏联战争就是这样的,德国先跟苏联开战,北华装模作样地跟苏联谈判,其实早就做好了参加战争的准备,等苏联人毫无防备时突然间参战,打得苏联猝不及防,英国人自然吸取了教训),并且英国人并不知道北华什么时候会加入战争,所以必然要在东南亚和印度长期保持大量的军力,从而削弱了英国本土的防御力量,这就大大地便宜了德国。因此,辽英关系恶化,希特勒是巴不得的,并且他正好可以趁着英国跟北华发生尖锐冲突时在欧洲猛然下手。
英国因为香港问题和泰国问题而与北华擦枪走火时,欧洲方面也频频吃紧,因为希特勒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在欧洲也对英法做着各种战争准备。希特勒身边拥有很多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并且希特勒本人也颇有军事头脑和战争目光,因此德国制定的战争计划是这样的:
一、先在陆地上占领法国,打败英法联军;
二、在海上打败英国并登陆英国;
三、尽量速战速决,最好在美国回过神来之前就解决掉英法,彻底独霸欧洲;
四、稳固欧洲后,再与美国一决雌雄。
当然了,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的战争过程,并且前提是北华没有参战。但德国统帅部里的将军们可没有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运气上,因为这几个步骤都充满了危险,最大的问题是:
一、如果德军在陆地上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法国和英法联军,反而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陷入漫长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怎么办?
二、如果德国无法迅速占领法国,那么,德国仍然无法获得海岸线和出海口,德国海军会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被英国海军用水雷封锁在本土港口,自然,德国就不可能打败英国;
三、德国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英国和法国,战争就全面陷入持久,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这样,西欧战争的模式就会重蹈上次世界大战的覆辙,这恰恰是德国最想避免的。
综上所述,德国不能把全部的赌注都寄希望在“速战速决占领法国”这个理想前提上,毕竟德国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花了四年时间都没能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虽然后世的人都知道德国在二战中花了两个月不到就攻占了巴黎,但此时的德国统帅部自然没有把握),所以,德国想要摆脱上次世界大战的不利处境,必须要在跟英法开战前就获得出海口。德国现在拥有中欧和东欧,这两个地方都没有优良出海口,西欧是英国和法国的地盘,南欧通往地中海,自然而然,德国唯一能获得出海口的地方,就是北欧了。
先拿下北欧,然后再跟英法决战于西欧,这就是德国的战略。
北欧四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早已是德国的仆从国,丹麦是个可以轻而易举占领的弹丸小国,瑞典虽然是中立国,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非常亲德,都不成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挪威。挪威恰恰是德国在“北欧行动”里最大的目标,因为挪威拥有北欧十分之八的出海口,但正因为挪威濒临大西洋,所以英国靠着强大海军而强行干涉也非常容易。而希特勒最烦恼的是,丘吉尔的目光非常毒,他也看到了挪威的重要性。就这样,德英两国已经在暗地里都拉拢挪威了。
年初的时候,希特勒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前往挪威首都奥斯陆,向挪威国王哈康七世提出“邀请挪威加入德国阵营成为德国保护国”的要求,对此,哈康七世国王严词拒绝了;几乎在这同时,英国方面也派人前往奥斯陆,希望挪威将加入英法阵营,联合英法对付德国,要求挪威方面允许英国海军进入挪威领海并在当地布设水雷以封锁德国海军,对此,哈康七世国王也断然拒绝了。随后,哈康七世发表公开声明,强调挪威是永久中立国,不参加大国之间的争斗,也希望各大国尊重挪威的中立地位。
都碰了一鼻子灰的德英两国自然没有对挪威死心,虽然挪威既不愿意加入德国阵营也不愿意加入英法阵营,但谁知道哪一方会不会先下手为强?德国担心英国会突然间武装占领挪威,而英国也同样疑神疑鬼地怀疑德国打算入侵挪威。
挪威问题,是德英之间关系正面恶化的一个诱因。
德英关系越来越恶化,还有两个原因:爱尔兰问题、新加坡问题。
爱尔兰跟英国的历史渊源无需多言。爱尔兰虽然跟英国靠在一起,但爱尔兰并非英国固有领土,而是大英帝国向全世界扩张过程中的第一块殖民地。英爱两国关系素来十分恶劣,爱尔兰虽然已经恢复独立,但北爱尔兰却还继续被英国霸占着,这也是英爱势如水火的原因。历史上,在希特勒自杀后,爱尔兰是全世界唯一向德国纳粹政府发出唁电的国家。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德国既然要对付英国,自然会拉拢爱尔兰。苏联战争之后,德国便开始秘密援助爱尔兰,通过潜艇、伪装商船等手段给爱尔兰政府送去大批的武器军火,虽然爱尔兰没有答应跟德国一起对付英国,但德国也乐得给英国埋下祸患,反正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缴获了不计其数的苏军武器,此时正好废物利用。而这种勾当干的次数多了,英国政府自然察觉到了不少的蛛丝马迹,英国海军多次在公海里抓到满载军火准备送到爱尔兰的“德国商船”。对此,英国方面自然是怒不可遏,德国方面则指责英国违反了国际法,居然在公海上非法扣押德国商船,破坏德爱之间的正常贸易。双方为此而撕破脸。其实说到底,这种事根本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德国卖军火给爱尔兰确实是合法的,德爱贸易不关第三国的事情,但德爱勾结也也确实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安全。德英双方各怀鬼胎,虽然在外交争论中谁也骂不倒谁,但双方心里都明白了最关键的一件事: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挪威问题和爱尔兰问题已经让德英关系降至冰点,新加坡问题更加是雪上加霜。
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座号称“东南亚第一要塞”的城市扼守着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海峡。辽英关系恶化时,德国海军的远东舰队兴冲冲地在里面搅混水。由于考虑到北华军会突袭新加坡,所以英国海军加强了对新加坡附近的防御和巡逻,结果发现德国远东舰队居然在新加坡附近的公海内偷偷摸摸地布设水雷,这自然让英国方面又气炸了肺。根据国际法,任何一国都不得在公海里布设水雷,德国远东舰队这么做自然是非法的,可以想象,马六甲海峡的东部出口处被德国海军偷偷地布设了大量水雷,对英国会造成何等的恶劣影响。德国远东舰队这么多,自然是为了对付英国。被逮住后,德国方面一口咬定“是运输水雷的军舰在附近触礁沉没了,才导致水雷流入公海,德国海军是在扫雷,不是在布雷”。听到这么颠倒黑白、拙劣可笑的解释后,英国方面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德英法战争已经如箭在弦。
2月5日,北华给英国下达通牒,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在2月14日之前无条件交出香港。随着这个通牒,辽英关系已经处于战争的边缘。希特勒获悉此事后,立刻抓住时机,他判断英国在2月14日那天会把注意力放在远东,这正好是德国正式动手的最佳时机,因此他叫来德国三军总司令,批准了旨在彻底控制北欧的“威塞演习”作战计划。
2月14日这天,北华海军一半的主力舰艇都开到了香港周边海域,同时还携带了一个海军陆战师,而在这之前,北华海军的运输舰队已经把一个海军陆战师和三个陆军步兵师运到了泰国,并且全部集结于泰缅和泰马边境,做出一副随时准备进攻英属缅甸和英属马来亚的战争态势;北华空军共4个半航空联队准备参战,台湾岛1个、海南岛1个、泰国1个半,累计2000架飞机。如果英国在最后通牒时间到的时候还不交换香港,北华不一定强攻香港,但极有可能对英国的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展开进攻。
广州的谈判桌上,杨宇霆、罗文干、蔡运升用冷淡的目光看着对面的卡尔爵士,而卡尔爵士的脸上明显露出了心虚的神色,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杨宇霆亲自来参加谈判后没有说什么废话,他直接把一部电话机拉到了谈判桌上,然后对卡尔爵士道:“到今晚12点整时,如果你们还不交出香港,我就用你面前的这部电话给我们已经集结好的军队下达进攻命令。”
卡尔爵士第一次露出了惊慌的表情。
这场最后的谈判十分奇特,中方代表们似乎很清闲,什么都不干,就坐在桌子前等着最后的结果,而英方代表们则上蹿下跳、抓耳挠腮,一个个外交人员、军方代表鱼贯出入着。与此同时,香港的160万民众则一边准备着年夜饭,一边怀着紧张的心情等着结果,他们不知道第二天的春节是在回归的欢腾中度过,还是会迎来铺天盖地的战火。
如山的压力让英方代表们如坐针毡,特别是从欧洲也传来坏消息,德国人正在对辽英交恶而幸灾乐祸,并且蠢蠢欲动地也准备着对大英帝国下手了。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里,一波波军政高层、情报人员犹如走马灯般地来到丘吉尔的面前,递上一个个坏消息:德国的军队也有异动,德国正在往北欧和西欧同时集中兵力,既有可能进攻北欧,也有可能声东击西直接进攻西欧,德国海军多艘主力舰突然离开港口,去向不明,等等。
“可恶的希特勒!卑鄙无耻!居然趁火打劫!”丘吉尔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了。
“首相阁下,结合各方面的情报,我认为,如果我们与北华彻底开战,德国趁机也对我们开战的可能性近乎百分之一百。”总参谋长布鲁克上将也露出紧张的神色,“如果我们能与北华达成和解,希特勒很有可能会知难而退。首相阁下...放弃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