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请您放心!德国军队虽然会单独攻取莫斯科,但不会独享胜利,德国会严格遵守合作条约,乌拉尔山和里海以东的苏联领土全部归属中国。”
张学良有些啼笑皆非,他知道了:希特勒以为张学良一直反对德国单独进攻是因为张学良担心德国会独吞战果。最后,张学良只能回复道:“元首,在德国军队接下来的战事里,北华军除了地面部队大规模进攻苏联外,会提供一切最大努力的援助。如果德国军队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希望我们的友好关系和彼此信任不会受到伤害。”
希特勒当然懂张学良的意思,张学良的意思很清楚:如果德军失败了,请德国高层不要认为这是北华军消极避战不配合德军而造成的。希特勒回复道:“将军,您多虑了,我们之间的联盟是用钢铁和鲜血而缔造的,即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绝不会伤害我们的友谊和信任。”
北华和德国的主要分歧是:北华认为联军需要休整三个月,德国认为不能给苏联当局这么长的喘息时间;北华认为不能分兵多处,攻占莫斯科和两军会师是重点;德国认为苏联已经奄奄一息,在接下来的战事里,光凭德国就足以彻底摧毁苏联,辽德会师也不是太重要,兵分多处也不会影响到胜利结局;除此之外,德国在战略目标上也和北华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张学良在接下来多次劝诫希特勒,希特勒都不以为然。
从6月开始,德国磨刀霍霍、厉兵秣马,准备对苏联“给予最后一击”,北华则一边休整部队一边对占领区进行消化工作。
北华军在苏联的占领区很大,从理论上讲,新西伯利亚以东的三分之二个北亚都属于北华,中国最北边疆是北冰洋,但实际上,由于北亚面积实在太辽阔,从中国本土最北端到北冰洋足足有3000公里以上,北华军一时半会之间肯定无法控制整个北亚,因此目前的控制区是从中国本土北部国境线向北延伸500至1000公里的地区,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大致上就是北纬60度以南。至于再向北,苏联政府无法控制,北华政府短期内也无法控制。
毋庸置疑,控制如此辽阔的领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别的不说,光是被打散的苏军,就有二三十万逃入了北华军控制区以北的荒原里,占领区内的苏联平民也要妥善处理。虽然苏联国内平民70%都集中在其东欧领土,但北华军的占领区内也存在着1500多万苏联平民。
消化占领区,北华政府根据张学良的命令,采取了一下措施:
占领区内的治安工作和北华军运输补给线的护卫工作,基本都交给韩军负责(对苏开战后,北华军投入兵力约235万,协同作战的韩军约50万。实际上,北华军之所以让如此众多的韩军参战,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韩军去冲锋陷阵,就是为了让韩军负责占领区的治安工作和后勤运输线的护卫工作。用五十万军队去负责后方,由此可见北华高层对后方和后勤的重视);俘虏的七十多万苏军俘虏全部押解去充当苦力,进行修路采矿等劳役工作;抵抗分子和游击队一律格杀勿论,投降者可以免死,被俘者处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占领区的苏联平民分为两类:一类是愿意加入中国国籍并宣誓效忠中国的人,第二类是不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人。前者集中起来居住于各个“自治区”内,享有中国少数民族居民的待遇,但不允许自由迁移和人口流动,除非女性与中国本土男性进行通婚,才享有全部的中国公民的权益;在这些“自治区”内,施行严格的保甲制度,十户人家为一甲,十甲人家为一保,甲长和保长可以领取到工资和分配物资,但如果该甲或该保内的居民暗中支持甚至是加入抵抗组织,该甲长或该保长直接处决。北华政府要求这些华籍苏联人进行互相监督,知情不报者一旦查出立刻处决,举报或告密的人则有奖励。各个“自治区”有军队进行驻扎。这种措施严厉地阻止了占领区内抵抗势力和游击队同苏联居民的联系,从而铲除了抵抗组织的滋生土壤。
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人可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但有一点是严格要求的:必须使用汉语。
希特勒有句话说得很对:“想要毁灭一个民族,就必须要毁灭它的文化,想要毁灭它的文化,就必须要毁灭它的语言。”想彻底同化那些苏联裔中国人,就必须要强制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一个本族成员都不说本族语言的民族,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了。北华政府强制规定,三十五岁以下的苏联裔中国人必须要在三年内学会口头汉语,五年内学会书面汉语,做不到这一点的剥夺中国国籍,充当苦力;北华政府同时也用优惠政策作为让那些苏联裔中国人学习汉语的奖励,双管齐下,从而能取得最良好的效果。
至于第二类的苏联居民,青壮年男性强征为劳工,妇孺老弱一律驱逐出境。
而北华政府的第三个措施,便是大规模地迁移本土居民到收复的失地和占领的新领土。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是最不缺人的。首先迁移过去的,就是参战北华军官兵们的家属,根据军功分配土地,由于以上地区地广人稀,因此迁移过来的一户人家可以在新的家园里拥有一大片农场,不愿意搬家迁移的,在新领土里的分配的土地仍然划入名下,或者可以兑换其故乡的土地(这其中有个兑换比例,比如某位北华军士兵根据军功和政策而在新领土里获得100亩土地,但他的家人不愿意搬到新领土,那么这100亩土地可以兑换成他家乡的土地,当然要少一点,100亩新领土的土地可以在本土故乡兑换30亩左右的土地),或者几户、几十户、几百户军人家属联合成立一个合作农场,交给其中一户搬家的家属管理,其余家属在国内继续生活,但在国内可以获得那个农场里股份土地比例的利润;北华政府用土地来嘉奖北华军官兵,一方面促使了新领土的开发,一方面也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节省了政府经费(道理很简单,如果用钱嘉奖立功将士,张学良肯定要掏很多钱,但直接用收回来或抢回来的土地去嘉奖立功将士,张学良一个子都不用掏)。
北华政府除了把新领土的土地嘉奖分发给北华军官兵家属,还大力号召国内百姓迁移到新领土里参加拓荒活动,开辟新的家园。并且,北华政府不仅仅让北方百姓拥有这个待遇,也让南方百姓拥有这个待遇。根据北华政府的政策,在国内拥有十几亩或几十亩土地的百姓,来到新领土内可以拥有五倍的土地。这个政策大大地吸引了国内南方北方的百姓。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但中国百姓对土地的感情还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基层百姓里十有八九都是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们怎么会不心动呢?因此,随着北华政府的这个政策,数以百万计的国内百姓趋之若鹜地前往新领土,“建设新的家园,寻找遍地的机遇”。
根据北华政府的计划,一年之内往新领土争取移民200万人,十年之内移民1500万人,从而牢牢地把这些新领土纳入中国版图,也促进当地的开发。
北华政府的这个措施,还起到了很良好的作用,那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分享到军队从战争里获得胜利成果,这样自然促进国内的对外团结和老百姓对政府的拥护。
除了移民外,北华政府还大力鼓励苏联裔居民和中国本土居民的通婚,进一步地增强同化速度和同化进度。
各种措施在执行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北华占领区内的1500多万苏联居民,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约有1000万,比例非常大,因为其中很多人是害怕自己不愿意加入中国国籍而遭到北华军的屠杀,北华政府也不在乎这一点,剩下的那500万人里,约230万青壮年男子都被强征为劳工苦力,还有270多万妇孺老弱则全部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境。
被强征为劳工的苏联青壮年和被俘的苏军战俘混在一起,总人数300万,被韩军押解去进行修建铁路、修筑公路、开采矿物、挖掘运河、开凿隧道、建设工厂等高强度和高危险的苦力工作。这些苏联劳工结局都十分悲惨,由于无休无止的高强度劳动、事故频繁、劳动条件危险、医疗条件恶劣、饮食起居环境艰苦等原因,死亡者超过100万人。大部分是因为冻死、饿死、病死、累死,还有一部分是被监工的韩军士兵给虐待折磨致死,也有部分是因为试图逃跑而被抓捕并处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宇霆向张学良提议,扩大白俄军的规模,招募宣誓效忠中国和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人参加白俄军,组建苏联傀儡军。但张学良对苏联人特别是俄罗斯人毫无好感,也不放心那些苏俄人,再加上北华军也不缺乏人力资源,因此白俄军的规模没有大幅度扩大,并且还被北华军“清洗”了一番。
这其实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北华军并非为了推翻苏联,而是为了消灭苏联,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华军消灭了苏联,自然也消灭了沙俄。对于白俄人来说,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如果北华军帮助白俄人推翻苏联,重建俄罗斯,白俄人肯定不遗余力地充当北华军的仆从军事力量。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情况不同,乌克兰可以重建,俄罗斯是绝对不能重建的,只能彻底消灭掉。所以,北华军要消灭的不仅仅是苏联,还是俄罗斯。苏联是白俄人的敌人,俄罗斯是白俄人的祖国。大部分白俄人给北华军卖命是为了能借助北华的力量复辟俄罗斯帝国。因此,白俄军的规模不能扩大,否则就是养虎为患。打个简单的比喻,假如在1949年后,美国对华开战,目的是帮助国民党“光复中国”,那国民党肯定是求之不得并积极配合,但美国对华开战是为了“消灭并吞并中国,把中国大陆纳入美国版图”,那国民党肯定会拒绝配合,并且会仇恨美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北华忙着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德国则在6月22日正式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对苏联第二轮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