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魏玛政府的兴登堡总统于1934年8月去世后,原本是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彻底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独揽大权、至高无上的德国元首,德国和北华的合作规模也水涨船高。双方在海军方面达成协议,德国为了偿还跟北华贷款购买精炼石油、精炼铁矿等资源的欠款,而给北华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和1艘重型航空母舰,在协议中,2艘战列巡洋舰必须在1937年之前完工,那艘重型航母则必须在1939年之前完工。眼下,这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在经过近两年的建造后,在协议期限内于1936年12月初已经正式完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中国并没有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因此在向德国订购这两艘主力舰上极大地占了便宜。实际上,德国在设计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时,不得不被《凡尔赛条约》所掣肘约束,使得德国在给自己建造这款主力舰时,很多优良性能都大大缩水了,但给中国建造这款主力舰时,则毫无顾忌,毕竟西方列强没有理由阻止德国给中国建造强大的主力舰。举例说,德国给自己建造这款主力舰时,设计的380mm主舰炮不得不改成283mm,而给中国建造时则可以毫无顾忌地采用原计划的380mm,但中方海军将领经过反复研究后,觉得380mm口径太大,会造成军舰重心不稳,因此让德国改成了330mm。在这两艘战舰完工时,德国海军负责人雷德尔上将对陈绍宽笑称道“我们给你们建造的沙恩霍斯特比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的沙恩霍斯特还要强大”。这两艘即将交付中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每艘造价1.5亿法币,标准排水量32000吨,设计排水量36500吨,满载排水量39000吨,最大航速32节,最大航程9300海里/15节,主要武器为9门330毫米主舰炮(三座三联装)、12门150毫米副舰炮、16门105毫米高射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8具533毫米氧气鱼雷发射管、3架舰载水上飞机,舰员1700人。实际上,这两艘战舰名为战列巡洋舰,其实就是一款非常强大的战列舰。跟日本海军最强大的长门号战列舰相比,这两款战列巡洋舰在主舰炮火力上是逊于对方的(长门号主舰炮口径达到410毫米),但在装甲厚度、航速、航程、机动性、电控系统等方面则胜过对方,毕竟长门号是在二十年前设计和建造的。
接到这个好消息的张学良也同样是欣喜若狂,随后在陈绍宽、沈鸿烈的邀请下给这两艘刚从德国起航正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战列巡洋舰命名。其实陈绍宽和沈鸿烈都有各自准备的命名方案了,陈绍宽准备将其命名为“中山号”和“中正号”,而沈鸿烈则准备将其命名为“张作霖号”和“张学良号”。张学良听后谦虚地连连摇头,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来给军舰命名。几个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用中国的大江大河给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命名,因此将这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分别命名为“长江号”和“黄河号”。
长江号和黄河号在德国完工并回国的同时,北华跟美国订购的军舰也完工了。1934年底的时候,北华向美国下了订单,订购4艘约克城级中型航空母舰和4艘新奥尔良级重型巡洋舰,前者每艘造价1.3亿法币,后者每艘造价7000万法币。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十分强大,到此时的1936年底,短短两年内,8艘军舰全部完工。实际上,那4艘约克城级航母里有两艘是德国购买的,德国现在也对航母非常感兴趣,但德国不方面直接从外国购买,因此委托北华让北华打着幌子帮德国购买。约克城级航母的性能非常优秀,虽然这款航母只是两万吨级的中型航母,但每艘却能搭载97架舰载机,而三万多吨的赤城号只能搭载60架舰载机。
四艘约克城级中型航母(标准排水量20000吨,满载排水量25600吨)和四艘新奥尔良级重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10000吨,满载排水量12000吨,主要武器为9门203毫米舰炮),在12月中旬全部完工。由于中日正在交战,因此这八艘军舰一时半会难以归国,所以暂时开到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基地所在的珍珠港内。张学良将其中属于北华军的2艘约克城级航母分别命名为“黄海号”和“东海号”,将那4艘都属于北华军的新奥尔良级重型巡洋舰以东北的四条大江分别命名为“黑龙江号”、“鸭绿江号”、“松花江号”、“图们江号”。(北华军用中国领海给航母命名,用中国的江河给战列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命名。)
在这一年底的时候,北华本土建造的12艘德国34A型驱逐舰全部完工或下水;江南造船厂奉命建造的宁海级轻型巡洋舰的3号舰“定海号”和4号舰“镇海号”已从船坞里正式下水,预计在1937年冬季完工。定海号和镇海号下水后,两个船坞里立刻展开了5号舰“冲海号”和6号舰“安海号”的建造工作,预计这两舰在1938年初下水,1938年冬正式完工。宁海号轻型巡洋舰原本是国民政府向日本订购的军舰,也是国民政府唯一从国外购买的新式军舰,首舰“宁海号”由由日本设计和制造的,并且该级军舰的设计图纸都已经由日方出售给了国民政府,因此2号舰“平海号”是国民政府江南造船厂自己制造的,至于3号、4号、5号、6号同级舰,则都是张学良出资建造的。陈绍宽率领中央军海军归顺张学良后,目前宁海号和平海号都已服役,张学良又接管了江南造船厂,并把造船厂迁移到崇明岛上,使之扩大了规模,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建造驱逐舰以上的大型军舰的造船厂,并且还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航母造船厂。客观上讲,宁海级轻型巡洋舰只是相当于大型驱逐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北华海军的战争思想是以航空母舰为海战核心和主导力量,因此其他种类的水面舰艇的发展方向都是为了保护航母,即便是长江号和黄河号这样的战列巡洋舰,也是用来保护航母的,舰队决战和舰炮对轰不是北华海军的战争思想,因此北华的造舰专家和德国方面还在德国的34A型驱逐舰的基础上联合设计了新式的36A型驱逐舰,这款驱逐舰的主要功能是防空和反潜,36A型驱逐舰的特点很明显,主舰炮和副舰炮较少,舰炮火力较弱,但防空火力和反潜能力十分强大,并且安装有最新式的声呐系统和较多的深水炸弹投掷器,目的是保护航母和其他主力舰避免敌机和敌方潜艇的攻击。36A型驱逐舰设计完成后,北华海军给本土的各个军用造船厂订购了12艘,要求在两年内,也就是1939年之前全部完工。
实际上,北华军此时已经有1艘航空母舰的,就是被北华军击沉的但又被打捞起来的原日本海军的轻型航空母舰龙骧号。龙骧号被打捞起来后,又被拖曳到江南造船厂,一边修复一边被中德造舰专家们反复研究。龙骧号已经在1936年夏季被全面修复,还被进行了改造,同时被张学良重新命名为“渤海号”。研究了足足一年多后,中德的造舰专家们基本上已经吃透了这艘排水量12700吨的日本轻型航母的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并且还发现了原设计上的诸多不足之处。北华工业水平十分强大,而德国的重型机械和精密机器制造水平也独步全球的,因此双方合作,复制龙骧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德国方面对复制龙骧号并不感兴趣,一来是因为龙骧号太小,只能携带36架舰载机,德国海军看不上这种“小玩具”,二来是因为德国专家们认为龙骧号的设计水平并不高明,不值得复制建造。在获得航母技术这件事上,中德双方进行了密切合作,一方面由两国专家反复研究龙骧号,一方面由中国海军派出专家去美国借参观的名义获得约克城级中型航母的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办法,北华和德国在龙骧号的基础上再加上获得的部分约克城号资料,基本已经掌握了建造两万吨级中型航母的设计技术。
龙骧号被修复和全面改造成了渤海号后,性能有了很大的增强,排水量达到15000多吨,舰载机数量增加到了52架舰载机,航速增加到了30节,官兵人数1000余人,原本的舰炮都被拆除,换成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是一款比较理想的轻型航母。但是很显然,此时的朝鲜战争是无法让渤海号露面参战的,航母形成战斗力所需要的时间不亚于航母的建造时间。
德国专家们研制大型主力舰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德国的造舰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在德国海军总负责人雷德尔上将的规划下,中德专家们以龙骧号的技术为基础,吸收约克城级的部分技术,并加以中德专家们独创的新技术,先尝试性地建造一艘2万吨、搭载舰载机数量超过100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约克城级的中型航母,然后再在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建造3.5万吨级、搭载舰载机数量超过150架的重型航母,这款航母被命名为俾斯麦级重型航母。根据北华和德国的海军协议,德国要为北华建造1艘俾斯麦级航母,并且必须在1939年之前完工。
张学良觉得,德国人在设计和建造大型水面主力舰上的热情绝不亚于日本人,比如德国人在历史上建造了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日本人也建造了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和二战期间全世界最大的航母信浓号(七万吨级,但出航不到二十小时就被美军潜艇击沉),另外德国人还在二战期间建造了一大堆华而不实的超级大炮、超级坦克、超级飞机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人在技术水平上是超过日本人的,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出的战列舰、轻型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重型巡洋舰都非常优秀,每一款在同其他国家的同类军舰进行一对一单挑时都是力压对方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就被英国首相誉为“人类造舰史上的杰作”。德国人的造舰技术和思想理念是不输给美国人的,但德国没有美国那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只不过,德国人和日本人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超级战列舰都被实战证明只是屠龙之技。而眼下,因为张学良对历史的改变和推动,德国人把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智慧和资源用于建造俾斯麦级重型航空母舰了。张学良相信德国设计和建造出的俾斯麦级航母和历史上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一样,都是“人类造舰史上的杰作”,并且中国海军还能得到1艘俾斯麦级航母。
在张学良勒紧裤腰带的苦心经营之下,中国海军终于慢慢地重新崛起了,如果不出意外,到1939年初的时候,中国海军将拥有1艘重型航母、2艘中型航母、1艘轻型航母、2艘战列巡洋舰、4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4艘驱逐舰、200多艘潜艇。当然,拥有舰队的海军并不等于拥有战斗力,中国海军想要真正形成战斗力,仍然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