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在雪花中来临了。在年初,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对全国军人的军衔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把原来“上将”这一军衔给划分为了二级上将(三星上将)、一级上将(四星上将)、特级上将(五星上将),共三个等级。特级上将又称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自然而然,特级上将就是给蒋介石量身设定的。但正式颁布时,立刻引起了国内各界不少反对声音,特别是北华集团的军政高层,纷纷强烈要求给张学良授予特级上将军衔,理由是现成的:张学良本来就是全国的三军副统帅,并且在两次东北战争中都大败日本,为捍卫国土国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后又从苏联人的控制中收复了新疆、外蒙古、北满铁路网,可谓功勋卓越、彪炳史册。杨宇霆曾多次公开声称“蒋介石除了打内战,还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了?济南惨案的时候,他居然命令北伐军绕过济南继续打内战,对被日军屠杀的济南上万民众置之不理,简直把中国人的骨气和中国军人的尊严给丢尽了!”蒋介石当然或多或少地听到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自然有些尴尬愠恼,随后给张学良发去电报,要授予他特级上将军衔。张学良知道蒋介石的特点,他可以容忍别人在不损害他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对他阳奉阴违,但不能动摇他的最高领袖的地位,即便在名义上也不能跟他平起平坐。蒋介石表面上说要给张学良授特级上将军衔,实际上是试探张学良,用一种很隐晦很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试探张学良有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张学良虽然在玩弄权术上还只是入门水平,但也嗅到了蒋介石的用意。张学良对实权最感兴趣,对这种虚文缛节的东西不以为然,因此用诚惶诚恐的语气给蒋介石发去回电,声称“兄长您继承中山先生的革命衣钵,一统中华、再造玄黄,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全国最高领袖,弟岂敢妄自逾越,等等”。蒋介石假惺惺地三次要给张学良授特级上将军衔,张学良也心知肚明地假惺惺地推辞了三次。最后,张学良被授予了陆军一级上将军衔,肩扛四颗星。
这场军衔改革风波随着张学良的“谦虚恭顺”而结束了,全国除了蒋介石这个特级上将外,只有寥寥可数的三位一级上将,分别是张学良、何应钦、朱培德;二级上将六十多人,北华集团占了一半,已经弃军从政的张作相、阎锡山以及赋闲隐居在北方的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曹锟等几位北洋耆宿都获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北防军陆军副总司令于学忠、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和副总司令沈鸿烈、北防军空军总司令兼全国空军副总司令冯庸、北防军总参谋长杨宇霆也都是三星的二级上将。
随后,南京政府又正式进行了货币改革,发行国家法定货币“法币”。法币与美元和马克挂钩,与银圆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一,与马克的兑换差不多也是一比一,与美元的兑换差不多是四比一。北华境内此时主要流通张学良当初发行的“东北元”,由于张学良规定东北元仅仅在东北以及北华境内流通,所以没有太触及国民政府和南方的利益。经过南北商谈后,张学良宣布逐渐停止使用东北元,以一比一的兑换比例用法币回收东北元,以确保国家的金融秩序得到统一。
德国那边,希特勒在三月份的时候宣布把德国陆军从此时的10万扩编为30万,以此展开德国武装力量的重建。希特勒此时显然是赤裸裸地违背了《凡尔赛条约》,美英法意等西方列强都进行了抗议,但都没有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英国人甚至为了明哲保身而暗地里单独同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议,允许德国拥有英国海军35%吨位的水面舰艇和45%吨位的潜艇,并且英国方面还暗示德国,德国海军在建造潜艇时只要事先通知英国,就可以超出45%的界限,实质上就是让德国海军不受限制地建造潜艇。西方列强互相尔虞我诈、各怀鬼胎,因此对重新崛起的德国实施了养虎为患的绥靖政策,恰恰让德国获得了重建武装力量的机会。
五月上旬的时候,农统局向张学良报告,德国国会正在审核一项法案,叫做《纽伦堡法案》,这项法案是完全针对犹太人的,主要内容是:剥夺德国籍犹太人的公民身份和权利,降级为“属民”;剥夺所有犹太人公务员的职务,同时从军队、警察、政府司法机关里开除掉所有的犹太人;为保护德意志血统的纯正,严禁德意志人与犹太人结婚或发生关系,禁止犹太人雇佣德意志人为其工作,等等。农统局在给张学良的报告里称“德国国内正产生一种排犹的社会氛围,并且这种氛围越来越重且得到纳粹政府的组织、支持、鼓励和推动;德国上下隐然要形成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排犹浪潮。”
张学良轻轻一笑:“排犹?世人把希特勒想得太心慈手软了,他马上就要灭犹了!”他知道,希特勒即将干一件永载史册、震惊世界、遗臭万年的事情:大规模地从肉体上消灭德国境内以及之后德军占领区内的犹太人。这对犹太人来说,自然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对于张学良来说,则又是一个大好机会,捞人才的大好机会。有个成语说得好,楚才晋用,只要是人才并且不是居心叵测,犹太人也好,德国人也好,张学良自然是来者不拒且多多益善,当然,日本人除外。基于捞人才的长远考虑,张学良决定不阻止希特勒对犹太人磨刀霍霍的行为,同时加派人手去德国和欧洲进行密切关注,一旦有犹太裔的德国人才试图逃离德国,立刻就弄到北华来。张学良甚至十分期待希特勒早点对犹太人动刀子,这样,有希特勒这个穷凶极恶的大白脸进行衬托,张学良这个“宽厚仁善”的大红脸自然对犹太人来说不亚于大救星。希特勒对犹太人大杀特杀,张学良对犹太人大救特救,不但能捞到众多的犹太人才,同时还能收买人心,让犹太人死心塌地为张学良服务。别的不说,光是那个智商高达一百六十五的爱因斯坦,就一定要把他给弄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月中旬,东北讲武堂举行第十三期学员毕业典礼,五千多名各方面的军事人才踏出校门,补充进了规模已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的北华军里,正式展开他们的军人生涯。东北讲武堂此时已经举办了13期,在1929年之前举行的六期都是张作霖时期的,从1929年第七期开始则进入了张学良时代,由于张学良高度重视军事教育并给予全力支持,因此讲武堂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日新月异,此时每期招收的学员都超过5000人,是黄埔军校同年学员人数的三倍多。东北讲武堂已是一座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的著名综合性大型军事学校。从讲武堂里源源不断走出校门、走入军队里的各方面军事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北华军的综合素质,使得北华军日益成为一支现代化军队。另外,每期毕业时,每个学院的第一名毕业生可以得到张学良亲自颁发授予的八面汉剑一把,第二名可以获得六面汉剑一把,第三名可以获得四面汉剑一把。这些汉剑都是张学良特地制作的精良冷兵器,学习蒋介石的中正剑,用来嘉奖讲武堂的佼佼者,其实张学良一开始是想弄唐刀的,但唐刀的式样已经失传,只能弄汉剑来代替。
毕业典礼结束后,校长蒋百里会从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里选出若干篇对军队的改革建设能起到比较重大作用或在战术战略上很有突破性的优秀论文交给张学良审阅。在今年的毕业论文里,张学良对三篇比较感兴趣。
第一篇优秀论文的标题是《步兵的前景和步兵部队的分类》
撰写者:东北讲武堂步兵学院第十三期毕业生喻超白(同期同学院第二名)
指导者:东北讲武堂步兵学院副院长埃尔温隆美尔(德国)
张学良提起了兴趣,隆美尔虽然是未来纵横北非的“沙漠之狐”,非常擅长机械化装甲作战,但他早期的军事思想是“步兵至上”,张学良把他聘请到讲武堂后一直担任步兵学院的高级教员。而这个叫喻超白的学员,张学良也有印象,张学良记得他的父亲喻建章阵亡在了第二次东北战争期间的大石桥战役中。想到这里,张学良也有些感慨,然后认真看起了这片论文。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坦克取代了骑兵,但是,人仍然是战争的第一因素,步兵仍然是陆军最重要最核心的兵种,步兵的发展前景必然是无限的。众所周知,陆军并非步兵一种兵种,常规的一支地面部队除了步兵和骑兵外,还有炮兵、工兵、辎重兵、通讯兵、侦察兵、狙击手、军医等多个辅助作战的兵种,而这种分类是因为战场环境所促使的,是必然的。光是这种分类,就足以说明,一支部队需要不同各司其职的兵种进行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士兵,因为战场环境而分类,那么,军队是否也可以因为战场环境而分类呢?以人类目前的能力,足以让战争发生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而地球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地理、气候、山川、水文等环境都是不同的,这自然也会导致战场环境也会不同。平原、丘陵、山区、沙漠、雪地、丛林、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面对如此复杂变化的作战环境,一支军队也必须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适应环境。这里可以参考一个例子,第74师在去年年底曾出兵西北、新疆、外蒙古,这几地的作战环境包含了荒漠、戈壁、沙漠、高原、丘陵、山区、草原、雪地,第74师组建于山东,重建于东北,该部官兵应该说最擅长在平原或丘陵地区作战,但到了西北、新疆、外蒙古作战后,因为不适应作战环境而造成了大幅度的非战斗减员,武器和装备也因为不适应作战环境而造成大幅度的非战斗损失。假设,如果第74师事先接受过完整而严格的沙漠作战训练、高原作战训练、雪地作战训练等等,那战斗肯定会更加顺利。所以,我认为,以团、旅甚至以师为单位地建立针对不同作战环境的步兵部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步兵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过程。寒带雪地、热带丛林、温带平原,应该针对这些不同气候不同地区的作战环境而专门成立擅长在当地作战的部队。我们的陆军部队基本都是平原作战部队或丘陵作战部队,因此,我提议成建制成立山地作战师、沙漠作战师、丛林作战师、雪地作战师等针对性的步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