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起码要五千万美元的资金。”冯景兰给张学良陡然间从火山口掉进冰渊里的心情在雪上又加了一把霜(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银圆和美元的兑换比例差不多是4比1)。
“五千万美元?”张学良心情变得沉甸甸起来,“确实有点多啊!”他也很清楚,东北政府此时一年的开支差不多是三亿美元,东北军此时一年的军费则在一亿美元上下(日军此时一年的军费是1.5亿美元,虽然东北军人数是日军的三倍,但东北军没有庞大的海军舰队),而建设民生这方面所需要的投资项目则是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如果一下子抽走五千万美元用来发掘胶东半岛的金矿,那很多社会建设项目都肯定会因为缺乏资金而陷入停顿,这对社会的影响肯定很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犹豫不决中,张学良问道:“如果我给你们五千万美元,那你们还需要多久的时间?”
“半年吧!”冯景兰很肯定。
“半年后,胶东的金矿能带来多少收入?”
“一年起码三亿美元,并且还会随着采掘规模的增加而不断递增。”冯景兰仍然很肯定。
张学良咬咬牙:“好!我同意!五千万就五千万吧!反正以后的收获会是成本的几十倍,我干嘛不投资呢?冯先生,胶东的金矿就交给你去全权负责,但是记住,不能对外公布此事,这么大的一块蛋糕,我们肯定要吃独食了。你就随便找个借口,挖煤也好,钻油也行,在当地成立一家低调的公司,暗地里挖掘那里的金矿。这件事不需要上报政务委员会或其他部门,只需要向我一个人汇报就行了。至于这笔资金,我会分批转给你的,就是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省,我也会省出这五千万美元的。”
“请少帅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的重托!”冯景兰肃然道。
沉浸在半年后胶东金矿源源不断采出金砂的美好憧憬中的张学良随后接到了奉命驻守在胶东半岛的东北军第120师师长石文华的报告,顿时让他怒不可遏。
这件事的源头仍然是阴魂不散的日本人。山东半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半岛,海岸线漫长,良港众多。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击溃清军后曾短暂地侵占威海卫,最后靠清政府的屈辱性赔款才换来日军撤兵;1897年底,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理由从青岛登陆,武力侵占了胶州湾地区,次年三月,清政府被迫租借胶州湾给德国,为期99年。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对德作战为借口,取而代之地侵占了胶州湾,继承了德国在青岛地区的特权。实际上,德国在开战之前就觉察到了日本的阴谋,因此曾主动提议要把胶州湾归还给中国,但北洋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不敢接受德国的提议。而在这之后,日本便霸占了青岛。济南惨案期间,日军直接明火执仗地吞并了整个胶州湾。1928年5月,完成北伐的国民政府在付出很多屈辱性的代价后勉强收回胶州湾,日军全面退兵,但日本在胶州湾地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特权和势力。比如,国民政府因此而不追究日本政府在济南惨案中要负的责任,胶州湾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由中日“共管”,铁路收入用于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债务赔偿,胶州湾地区的财政机关内保留日籍顾问和日籍官员,等等。
东北军占领胶东半岛后,自然不会像国民政府那样对胶州湾的日本人低声下气。随东北军一起进入山东的东北铁道部的分属机构和人员接管了包括胶州湾地区在内的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铁路。日方人员对此进行了抗议,但东北方面根本不予理睬,并命令将这些赖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异国外来者直接限期出境。实际上,由于上次东北军对日军的作战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人心,也扫除了很多国人在心头的惧日思想,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军民,这种自强自信的情绪隐隐然已经有些过了头,部分青年将领、基层官兵、思想激进的学生们之间甚至弥漫开了一种“求战”情绪。简而言之,经过上次的胜利,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的国人已经不但不惧日,甚至想要主动挑战日本,扩大中国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东北军上次的胜利还不够完美,只是收回了东北地区被日本霸占的主权及利益,但还没有洗刷甲午战争和济南惨案的国耻,也没有对日本进行报复。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过于骄傲的盲目自信。客观上讲,东北军在上次的战事里能够获胜,是因为拥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就是东北军的兵力和火力都是关东军的近十倍,其次就是东北军打了关东军一个措手不及,并且在开战之初就摧毁了关东军的空中力量,另外,日本国内的意见不统一以及裕仁天皇和日本内阁、日本军方统制派的反对也成为掣肘关东军的力量。这并不能说明日军战斗力不如东北军或者日本的军事力量不如中国。比如在鸭绿江战事和旅顺战事,日本海军一出动后,东北军基本毫无招架之力。旅顺战役,日军有7000人,但正规军只有3000人,而东北军的攻击部队则拥有5万多兵力,并且在飞机、炮兵、装甲兵上占绝对上风,这才拿下了旅顺。可以说,在上次的东北战事里,东北军赢得有些侥幸。但此时,在日本人面前,部分东北军官兵、政府官员都以胜利者自居,认为日本人已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从而态度倨傲、盛气凌人。比如接管胶州湾铁路网的东北军和东北铁道部工作人员,在接管过程中对胶州湾的日本人态度强硬,甚至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轻蔑,东北军士兵殴打和辱骂日方人员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犬养毅被刺身亡后,接替日本首相职务的是前日本海军大将斋藤实。斋藤实性格敦厚,主张日本海军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是偏向于保守派和主和派的军人政治家。他虽然较保守,但并不懦弱。因此“胶州湾事件”发生后,他立刻让外相内田康哉向国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正在南昌前线为“剿匪”战事忙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听说张学良又去“招惹”日本人,顿时又急又气。蒋介石有留日背景,知道日本是个现代化的军事强国,因此也认为上次东北军能够战胜关东军纯粹是侥幸,所以十分不希望自己在全力“剿匪”的时候中日关系却因为张学良的莽撞蛮干而搞得整个中国后院失火。获知整个消息后,蒋介石急忙命令外交部长王正廷前往青岛协调和处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