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源神色决然道:“少帅,我理解您的处境。我们要是不受罚,日本人肯定借题发挥,说不定会大举入侵东北。为了大局着想,我这条命也无所谓了。只是,我死得也不是很甘心。只是少帅你眼下迫于局势,确实不得已而为之。希望以后咱们国家强大了,能给我讨回公道。”
他的副官也大声道:“少帅,我也不怕死!反正我亲手干掉了一个日本猪,也算够本了!”
张学良怒道:“大局?老子最恨的就是大局这个词!哪个王八蛋发明了这个词?为了所谓的狗屁大局,我们就要委曲求全吗?”他望向高福源的副官,“才杀一个日本猪,你就认为够本了?真没出息!区区一条日本猪的命,换来咱们一个中国人的命,我们岂不是亏大了?济南惨案,你们忘了?旅顺大屠杀,你们忘了?那帮日本杂种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无恶不作,杀了我们上万同胞!那帮杂种罪有应得了吗?凭什么我们现在才杀了一个日本猪,就要这么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地去跟日本人赔礼道歉?难道日本猪的命值钱,我们中国人的命却不值钱了?”他厉声道,“我是不可能让你们去给那些日本猪偿命的!因为你们干得好!做得对!”
高福源忍不住热泪盈眶:“少帅…”
张学良一挥手,对张作相道:“辅帅,我做不到杀自己的将士去给日本人赔命!”
张作相面色艰难地道:“唉!少帅,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战国时期,曾有一次,赵魏韩楚齐五国攻秦,结果被秦国打得大败,韩国太子被一个秦国普通士兵所杀。后来,秦国迫于局势而不得不同韩国议和结盟,韩王只提出一个要求,让秦国交出那个杀了韩国太子的士兵,送到韩国处死以祭奠韩国太子。秦惠文王思索再三,赐予那秦兵家里大量钱财,并亲自接待那位秦兵晓以大义,那秦兵最后为国家大义而自愿前往韩国赴死,秦国才又一次度过危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学良不耐烦且有些恼怒地道:“辅帅,你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这事我就干不出来!辅帅你莫非以为我打算永远这样看日本人的脸色行事?哼!我早晚要跟这帮日本杂种把新仇旧账一起算了!跟日本人算账,可不是靠谈判桌上费口水,而是靠将士们在战场上狠狠地打!那我现在怎么能先杀我自己的将士?”
张作相神色默然。
张学良对门外喊道:“谭海!”
谭海急忙奔进来:“少帅!”
张学良道:“你马上安排人,让高主任和他的副官暂时避避风头,再去大牢里找两个跟他们长得差不多的死囚,必要时候来个狸猫换太子。实在不行,就弄场戏,宣称他们越狱了,结果不知所踪。这套把戏不需要我教你了吧?”
谭海心领神会道:“明白!”
高福源潸然落泪:“少帅,谢谢您…”
张学良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真的要谢我,以后上了战场多杀几个日本猪就行了。”
当这起“长春事件”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又一件石破天惊的内幕曝光掀起了轩然大波。张学良的秘书长王家桢的私人好友、台籍日本商人、爱国志士蔡智堪因为长期在东京活动并有权限能出入日本皇宫,因此受到王家桢的暗中委托,让他在东京方面打探日本高层的消息。王家桢获悉在1927年4月份,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曾召开一场秘密会议叫“东方会议”,制定了日本在接下来长期的对华政策,于是请求蔡智堪设法偷窃出藏于日本皇宫书库里的田中奏折。蔡智堪出于爱国之心,决心接受这项危机重重的任务。蔡智堪知道日本的内务大臣床次竹二郎、外务大臣永井柳太郎等田中义一的政敌都想扳倒田中,因此和这几人达成协议,在日本宫内大臣牧野伸显的安排下,于6月某天潜入日本皇宫,抄下了《田中奏折》,并带回沈阳,交给了王家桢,王家桢随后急忙交给张学良。张学良命令把这个惊世消息公布于众,并让东北和华北的几家大型报纸一起刊登田中奏折的内容。
田中奏折曝光后,顿时举世大哗。
奏折中,“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等言论都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人妄图独霸东亚、称霸世界的巨大野心。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关内关外,愤怒的各地百姓纷纷举行盛大的游行示威活动,痛斥日本人妄图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各种各样的排日反日活动在全国形成烈火燎原之势,“全国反日大会”随之在上海成立并号召全国同胞抵制日货。东北地区更加是怒火遍地、群情激奋。东北民众本来就对日本人蛮横干涉东北易帜感到愤怒,此时获悉日本人居然明火执仗地想要吞并中国,而吞并中国的第一步就是吞并东北,因此更加是怒火熊熊。奉命去控制局势的奉军官兵们也和学生民众一起游行示威起来,“统一万岁!反对日本干涉!”的口号声响彻东北上空。而与此同时,北平、天津、南京、武汉等关内的各大城市也都齐齐爆发了“抗议日本干涉中国内政,支持东北易帜、南北统一”的游行示威。美英等西方列强也纷纷就“田中奏折”而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使得田中内阁顿时狼狈不堪。日本政府特使林权助在返回东京后,在向田中义一的报告中称“东北易帜已是中国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之事,光靠胁迫张学良或是扶植其他代理人,很难阻止此事,甚至反而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