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经济理论需要一批最优秀的哲人在思索和研究,就是其它许多项目也需要一批优秀的哲人在努力。
明末时期,儒教观念还是占有统治地位,儒教控制下的体制实质上是否定一切其它思想观念的制度,是变相的文化封锁制度,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想把持明末的政治,官位和一切事务。
俞咨臬曾经向朝庭建言军事问题,但被文官政府的文官以武将没有权力建言而否决了。范文程也表述过最初是想服务大明的,可大明一点机会都不给,只得选择后金。
明末又有多少个象俞咨臬一类的人的建议被否决,又有多少个范文程一类的人在帮敌对力量。俞咨臬只涉及军事方面,范文程也只是传统方面的能力。
社会是个整体,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连传统方面的人才都无法使用,一些新兴方面或客观上可能是新兴方面的哲人,在明末那种士族把持下的社会又有多少人不得不自己放弃努力。社会本应有更多的哲人,由于社会的封锁,而出现人才刁零现象。
儒家控制和封锁中国境内的思想,也和西方宗教封锁西方一样,西欧的政教不是合一形式,在宗教和世俗政权之间有其它思想出现和生存的间隙,也有大规模的宗教冲突和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中国直到五四时期才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此崇祯在明末时期,是自然灾害时期,不可能发动宗教战争,当时社会承受不起另外的战争。儒教,借助于中国本土产生的孔孟形象,对中国人的征服力,远比西欧吸收外地传入的基督教对西欧人的征服力强,西欧能产生宗教战争,中国不可能产生宗教战争。
此崇祯时期的明末,没有宗教战争,但开展了多年的文化运动,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灾害时期,培养庶族掌握中国新文化,发展经济生产,形成新的趋势。
明末必须突破儒教对天下的思想的限制,儒教那僵化思维与中华文化中的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两个面,必须发展好的一面,打击和限制不好的一面。
此崇祯时期的明末,具体的事务就是要限制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族垄断天下利益,和以复社为代表的学社垄断学子的前程。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自己认为有一点知识和才能的人,遇到一个自己不能参与的时代,一个贵族把持一切,自己只能当小人,当奴婢听令的时代,会有多么的悲哀。范文程理直气壮的投后金,也许也还有许多当时才子对范文程给予同情,而不怪其不顾民族大义。
此崇祯时期,不但要突破儒教用人的限制,而且要扩宽人才使用的范围。不但由文士科举扩大为四科科举,还大办学堂,培养人才。不但要培养基础人才和一般人才,还要培养特殊人才和高端人才。
培训人才,有培养人才的一些要素或条件,有些要素和条件,是一般条件易解决,有些条件则难解决。
皇帝也可称圣,皇帝言可以与圣人言并列,但皇帝言真正能与圣人言并列则需要巧妙按排。儒教的极端统治地位,以及其僵化思维和一些不顾时代、不顾具体环境的坚持一些固定观点,就必须动摇。动摇儒教的极端地位,也不是一个皇帝能随便可动摇的。
此崇祯经过小心努力,许多事务都发展得还可以,中华同盟也成立了,需要的是把握时局,稳步发展。
后世西方征服世界的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影响了许多人,颜毅敏也多少受了一战影响。颜毅敏看到了马六甲的重要性,而提出先占领马六甲,占领要地,守紧国门。当时崇祯否定了其观点,因为崇祯认为象马六甲这类海峡,谁占领了都会令所有海洋强国眼红,谁的海军实力强大了都可能来争夺,与其与各海洋强国死磕,不如把精力放在发展内部上。
少参加国际战争,把精力放在发展内部上,是建立在发展的条件上,如果不能发展,象清朝那样,怎样安排都是无用之谈。
崇祯确立参加海洋事务,但不投入全部精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事务,放各种海洋国强到近海,即有利于了解其发展详情,也有利于内部提高警惕。
确定了对外事各的调子,内部事务就成为主要问题,内部事务又以排除权贵对社会的把持为主。
内部事务中,经济建设事关天下人的生活,摆有最前面。经济建设与政治条件相关,崇祯就是在把政府机构建立成许多联动的机器,机器的各个部位负担基责任,在明确各机构的责任时,礼法又起到重大作用。
礼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在农民前,约法三章就差不多了,工商业则需要许多详细的礼法条文,想应的,政府机构也需要确立许多礼法条文。
经济发展,政府机器的部件发展都涉人的思想知识,思想先进,知识全面,对经济有帮助,对政府机器建设和改造也有帮助。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个过程,不可性急,思想发展则较为积极,也受人的影响较大。
在中国二千年停滞发展到明末,解决思想发展的问题就成为所有事务中最关键的事务,思想发展的关键又是突破儒教的限制,冲破文化封锁,让更多的人敢于思索,让更多人的智慧成果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