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同盟的“天条”十字原则,是所有加盟国和地区都必须同意或尊守的原则。天条中的“弥兵”,就是要同盟内各地都和平发展,不要以武力作为最高标准。
大明压服满清和准噶尔汗国,就是要压缩奴尔哈赤的意志与成吉思汗的那种极端个人专制的唯武意思。
日本国拥有北方民族那种唯武意志的因素,也拥有儒教文化的因素,那种唯武意志的因素是必须消除的因素,就象在北方压缩奴尔哈赤意志和成吉思汗意志样。日本的儒教或半儒教习惯,又让大明人产生亲近感。
所以崇祯在日本以“日本大名联盟将军国”再次申请加入时,没有接受将军国为国号的日本加入同盟。
崇祯清楚日本人重实利而轻虚名,不久会换个国名加入同盟。果然,不久后,日本以“日本大名联盟国”的名号加入了同盟。
为什么不同意将军国的名号加入同盟,而同意大名国的名号?因为大名是蕃主的意思,与国王,大汗意义相近,是一个综合性的名称,而将军是武职,容允了武职国入盟,就等于容允了唯武意志在大同盟中的存在。
天条中的弥兵,就是要求众加盟国,放弃武力冲突,走和平发展之路。东吁和东南亚国家都放弃了长期的武力冲突,日本为什么不能放弃武力冲突,即使是仅在观念上能抑制武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成果。
日本政府同意了天条十字原则,日本社会要做到天条十字原则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单纯“命贵”二字日本人就很难做到,日本贵族和武士可以随意杀平民或普通人。
日本国当时在幕府统治下,也很落后,崇祯也想让东亚唯一没有加入的日本国加入同盟,对日本,一方面需要帮助其消除唯武意志,或降低唯武意志的份量,一方面也想让有较长历史的日本在同盟中发挥一点作用。
于是,崇祯提出了帮助日本国的计划,一是思想上帮助,二是技术上帮助。
思想上,大明主要拥有的是儒家思想,方法是派遣一个儒家队伍到日本去讲解儒学知识,因为大明的儒家学者多的是,对派遣儒家队伍到日本倒是没有人反对,而受到了赞许。于是一个由朱舜水带队的儒家学者队伍,到了日本。
技术上,崇祯主要是想在农业上帮助日本国,因为日本国也是农业国,其农业技术在当时还是落后大明许多,只相当于汉朝时的长江流域水平。长江流域的农业,是晋朝时北方人南迁后,才提高到黄河流域的水平。
崇祯的想法是如果日本相同的田地能产更多的粮食,就能活更多的人,能够活更多的人,就有可能日本贵族不会随便杀平民,日本人如果形成了不随便杀人的习惯,即是消除唯武意志的方法,也会让日本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当然派出技术队伍的想法,在有人的干涉下,没有完全执行,有的人说,已经入盟许久的许多地方都没有派过技术人员去指导,新入盟的日本,一入盟就派出技术队去有利帮助,有点厚此薄彼之感,同盟应该公平的对待各地各国。后来,确定了日本可以派人来中原学习技术的方针,其它各地也可派人到中原来学技术,只要愿学。
另一时空中的日本,后来走上了一条让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苦难深重之路,因主要原因是保留了北亚那种唯武意志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在民治维新后,即脱亚入欧,学习西方的殖民政策和技术,又保留了北亚民族那种唯武意志的精神,因而有第二次世界大中,体现了一种最凶残的嘴脸,令许多民族感十分厌恶。
日本国的人拥有北亚民族的那种唯武意志的精神,并把其精神发展成为武士道。武士道不是单纯的重武,而是一种类似于北亚民族的,决斗胜利者可以任意处理失败者的文化习惯。日本人对国内的人都可以随意污辱和杀害,对外族人就可能更轻视。可以随便给人以耳光的民族,可能没有几个了。
后世的日本人认为,有武士道精神,就是世界最伟大的民族,可是世界的原则不是由日本定,客观上,世界原则的最高要求,不是唯武意志,而是人类思想和人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