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卫海疆是要发展海军。发展海军并不是单纯象彼得大帝样,认为陆军是一条腿,海军是一条腿,提高认识就行,中国的环境必须从更深的角度考虑。
海军需要对水熟悉的人员基础,需要文化中有对海洋文化的因素或对海洋文化存在的认可,而旧大明的事实是只重视文官,只重视四书五经和“圣贤之道”,此崇祯必须打破孔孟之道之道的局限,但又不能公开的提出打倒“孔家店”,而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当时的第一步是强调“社稷之道”和“尧舜之道”。
打破旧文人对文化的垄断是发展的第一步,发展海军需要建立海洋做业,社会中海洋做业有了存在的地位,才能谈海军的真正发展,否则,也会象郑和航海样,记载的资料也会被文人当做祸害而冒生命危险去销毁。
南抚遗民就是要表示中国在南洋的存在,中国不想将南洋变为自己的国土,也不想象欧洲人样,把南洋的人当奴隶,当殖民对象而屠杀或奴役,中国只想表示,中国人在南洋也是人,不是变为奴隶的对象,不是屠杀的对象。
中国人不必要去学习欧洲人在南洋的做法,需要考虑的是欧洲人的来到,中国人应认识到一些什么内容,如何调整发展方向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还是按中国人的特点走中国之道。
历史上的中国是历史中偶然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是在原炎黄文化区内的夏国,因率先发展到农业国而比周边先进了一个层次而成为中国,以后的中国是继承了夏国的先进性和先进的生产。
到明末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是后来的英国、法国都有成为中国的发展之趋势,但欧洲国家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欧洲国家只能说是大国,是国力很强大的国家,而不是全面先进的中心之国。
中国不但需要科技和生产先进,社会治理,为人之道,精神面貌也要先进,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仁义道德的内容,是中国式的内容。仁义道德的不足,是不能真正实施,实施仁义道德的最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与生产方式和所有问题相联。
仁义道德与西方发展起来的民主、平等、和平等内容是产地不同,内容相近。后来历史上真正的先进性的内容,或文明程度更高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于各自的发展。仁义道德发展不起,或没有发展,不能科学的实施,内容再好也等于骗人的话。民主、平等、和平等内容再好,或不能科学的解说,不能实施,也等于零。
中国的仁义道德还有待于发展,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许多内容还需要解释分折,西方的民主、平等、和平也需要发展,许多内容也只是提出了一种口号,实质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
两地的两种发展观念,是原则一致的内容,都是人类的财富,发展也是竟赛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题,其实应综合两地的思想,就象中国对先秦思想的态度一样,不是认定那一家的思想最好,而是认为那先秦思想都中国的思想,应该综合各家的内容,总结出代表中国思想的内容。
人类也应该综合人类的所有成果,发展出代表人类的内容。
欧洲和中国是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其实世界还有更多的思想观念,需要认识和处理其中的关系。
国与国之间,或地区思想观念之间并不一定是对立的竞争关系,还有合作的一面。碰撞冲突是一面,合作相融也是一面,某种程度上说,合作相融还能共赢。
中国人的观念与欧洲人的观念的区别较大,需要慢慢融和。并不是明末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就证明西方观念必须从属于东方,或后来欧洲人征服了东方,则东方就必须从属于西方,而是对所有发生的内容都应有必须的认识,也应产生必须的变化,不能熟视无睹。
新大明进入西域就是体现新大明开放的发展格局,南北人的观念有差距,西域人与南人的观念也有差距,中国就是应掌握观念差距下的相处能力,掌握不同观念下的如何处理内部事务的问题。
能做到两个民族的共和,才能做到万族共和,能做到观念相差较小的两种观念和皆相处,才能做到观念差异较大的观念和皆相处。
南北联合是地理条件下的必须,与西域联合则是开放式发展的姿态。
中国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应走中国之道,中国之道路不主张谁从属于谁,而是和皆相处。
中国之道否定了北亚那种唯武的观念,而是建立和平贸易共同发展,共同生存的合作局面,原先汉人与人蒙古人基本上达成共识,需要的是排除后金兴起后有影响,需要进一步沟通。
中国之道也否定了东南亚和西域那种以开疆扩土为中心的观念,而主张放弃冲突,全力发展,改善族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