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了军事是天下安全的重要因素。
军队需要训练,训练的第一要素是政治训练。
汉唐初期和东周以前都是实行义务兵制,义务兵虽然看似向百姓收血税,其实质是还尊重百姓的地位的表现,因为把百姓当人看,百姓才有可能履行担当义务兵的义务,若把百姓也当成随意处置的玩具,百姓就会不愿意当义务兵,官府也招不到义务兵。
义务兵制不担要求对百姓给予适当的尊重,能让百姓活下去,还体现必须强化国人的体质上,实行义务兵时期,都有与军事训练相关的事务或体育活动,国人体质强,军队自然也会随之而强。
明末时期的百姓就是没有活路了,百姓也没有一点地位,没有一点民族认同感,蒙古人,后金人进入关内烧杀抢劫,明朝官兵也有时会“杀良冒功”,既然官府也会杀百姓,有必要拚命去保护这个官府吗?
此崇祯还在信王时期就局部介入社会,其后以信王府侍卫为基础,训练帮会武装,介入交通较好的水陆路地区,最后以纤夫军为基础形成特区,并把可能干涉特区的官府机构收入特区一同管理。
特区的主要特点就是让特区的百姓能够活下去,就是组织百姓恢复和兴修水利,能够进行生产,百姓能够活下去,才有保卫目前生存环境的可能,才能组织有战斗力的军队。
大明的屯田兵本来也是局部性质上的义务兵,但屯田户也处于活不下去了的状态,所有就有大批屯田户逃亡,剩下的屯田兵也在心里上不愿当兵,只能打顺风战,遇到强敌就逃跑。
军队的政治训练,就是军队士兵或士兵的家属,能有活下去的条件,让士兵能放心的当兵,或让士兵有一点保卫自己的东西的内容。再加上战伤会得到医治,战死会有抚恤等政策,是政治上解决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后世农民得到分田后,会尽力而战,就是因为农民也想活下去。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是不想让百姓活下去,而是内部斗争激烈,在封建权贵与百姓救生之间,统治者都选择封建权贵,顾不到天下百姓。
宋朝就是只维护封建权贵的利益,甚至在“杯酒释兵权”之时公开就说,给你经济利益,兵权交出来,皇帝取天下,大臣取利益。宋朝到后来,就是普通地主或员外都得不到保护,都随时有可能抄家入役。宋朝的支持者只剩下一些敢向皇帝争利的大臣了。
明朝同样是封建大臣的天下,百姓同样是无法生存。
天下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天下大局的安全,也就是政治格局的安全。
彼崇祯时期,士大夫利用有功名的士族可以部分免田税的特权,造成了士族全部免税的事实,甚至还帮普通人隐藏了许多田地,造成了当时天下拥有一千五百多万亩田地,却只有四百多万亩田地交税。在这四百多万亩的交税田地中,又残酷的加征三饷,甚至还有地方官任意增加的杂税,这四百多亩田地的耕种者上交的税收,远远超出了其承爱能力,也造成了以四百多万亩在耕田地为代表的农民处于完全与明朝统治对立的状态,即使没有参加农民起义的队伍,也从心里上与大明朝对立。
明末时期,除了普通农民外,就是依附于士族的农民,依附士族的农民,只跟着士族走。
当时的士族为了争夺那越来越少的利益,出现了各种利益集团,在以官位为中心的争斗中,形成了多个党派,虽然党派和团体时常变化,但党争的激烈程度不变。明末时期的士族也只从事党争,而不支持大明。
明末时期的政治格局就是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支持朝庭,彼崇祯就是有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之能,没有力量,也不能挽救明朝。
一个政权,必须要有一个阶层支持,无论是选择的是族民,大地主,小地主,资产者,小资源产者,平民百姓,都必须至少有一个阶层支持政权,最好或最稳固的政权,是得到多个阶层,获得最广泛支持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