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大明人拥有平常的心理,没有那么多的崇洋心里,也没有那民族虚无主义观念,国际上也还没有霸权主义,没有国际压力,只要发展,就没有干涉。
崇祯朝庭就是想利用有利条件,按“中国之道”发展中国。
当时满清已经认怂,大明军队分批多次的运粮进入辽东,辽东的人,包括满族人都渡过了一个能过下去的冬天,进入崇祯十一年,崇祯朝庭肯定要对辽东事务进行按排。
满族人还有三万多军队,虽然奴尔哈赤的后代被收监,满人军队由济尔哈朗带领,但要做乱,也难以控制,济尔哈朗的战力也很强。
大明必须言而有信,让满族人诚服,不能象旧明样,处理关系不好,给人以起兵的借口。
崇祯计划,暂调满族人入西蒙古地区,军队先行,带队的是袁崇涣,济尔哈朗为副,具体方案由参谋部制定。
明朝初期,蒙古人在漠北主要由两股势力,瓦剌和鞑靼。瓦剌入侵大明受挫后,又陷入分裂状态,然后逐渐西移。鞑靼诸部则南移,后许多部落都被后金打败过,现大都都已接收大明的原则,希望大明给以粮食贸易,渡过难关。
明末时期,瓦剌西移和鞑靼南移的条件下,漠北蒙古本来形成的一个空虚,原先另一时空的历史是由喀尔喀诸部落进入填补空白,现在,喀尔喀诸部还在呼伦贝尔草原,漠北蒙古东部由莫日根部落进入建立大明原则下的秩序,漠北蒙古西部还有少量瓦剌部落的力量,瓦剌部落中的准噶尔部落又即将兴起,在这种状况下,袁崇涣带队进入西蒙地区建立西蒙省。
在辽东的善后工作和谁带兵西征的问题上,崇祯也有所考究。原先沈阳周围的四军长官,袁崇涣的资历较久,毛文龙虽然最老,但年岁已高,卢象升刚直,林寒则是新军。
毛文龙还不想退体养老,就回到原奴尔干都司的地区,吉林较南,毛文龙主管吉林事务,消定民回到黑龙江统辖新军镇守当地。
镇守辽东和西征统帅主要在袁崇涣和卢象升两人之间选,卢象升刚正直率,适合管理辽东的善后,与满族人处理关系则有点不妥。袁崇涣手下有许多辽东权贵,主要是祖姓和吴姓豪族,袁带辽东军留有辽东,不便辽东的工作开展,调整离较好,袁崇涣与后金打交通多年,也有较多的经验,于是袁崇涣成了带领辽东军和满族军队的西征军统帅。
卢象升镇守辽东,处理善后工作,崇祯较放心。大明的政策是统一的,并不是争对那个豪族,辽东豪族也必须尊守大明的礼法,没有例外。
袁崇涣所带的原辽东军,现在也基本上更新换代了,从基层军官到中高层军官,许多人都经过军校系统学习或经过培训,都忠于大明,忠于天下人。辽东军的武器,虽然骑兵还用冷兵器,但火器也有相当的比例,也就是说,马上冲杀用马刀和冷兵器,附加一些手雷火枪之类的火器。
辽东军也成了新式辽东军,战斗力也比原先强了一筹,现在也不比后金兵差多少。辽东军现在保留三万成一军,其人员编为地方军或调整到其他部队。
与袁崇涣一同西征的还有三万原清兵,三万原清兵一同西征,留下几千原清兵维持满族几十万人的秩序,原清兵的战斗力也很强,骑射功夫很好。三万满族军队随同西征,六万大军也是当时东亚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主要对象就是瓦剌诸部落。
瓦剌部落中的准噶尔部落后来能可很强大,不可小觎。
西部孙传庭军,稳定了哈吐省局势后,进军伊犁地区,绕过准噶尔盘地,暂不与瓦剌诸部发生冲突。李信进入了天山南疆西部,进占唐时的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四镇区域,建立安西省。李定国进入天山南疆的东部地区建立东塔省。
北方的李自成,也主要是建立贝西省,以建设为主,以军事为辅,暂不与瓦剌诸部冲突,张鼎等部也以在谦河东岸建立防卫线为主,也不想让其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