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相对应,太看重私利就不可能会出自己的最好财产,就不可能尽到责任。
义多般指在困苦中的付出的义务,有共渡难关之意,表示能共艰苦。义的本意是涉及一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或一个人与另一群的人关系,即涉及共艰苦,也应涉及共富贵问题,义是正常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义与忠相联系,如果忠涉及对事的忠诚,那么,有即忠又义之人就是忠义之士,即忠于事业,又对同事讲义气,则事业可成,人也可靠。
义与仁相联,仁义是在仁原则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提倡的中国式的关系。
崇祯在大明提出,军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讲忠义,忠于自己的军队,对战友讲义气。军队要凝成一股劲,战友是自己生命的延伸,人人都敢于拚命才有军队的活路。
军队就是要排除文人那种偷奸耍滑的现象,就是要排除那种牺牲战友自己获利的现象。
民工队和工程队也要掌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排除奸滑之徒的行为。
礼,礼不仅仅是官方和皇家事神致福,敬拜祖先神灵的仪式,而重在民间和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国人生活生存的行为习惯和处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
礼的重点在于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官方礼仪只需依礼行事则可。
孔子强调的礼是贵族和诸侯国的礼,孔子强调依西周之礼只是反对诸城国不再听周天子之令行事。孔子忽视周天子烽火戏诸候时,周天子已用完了诸城国对周天了的义务,孔子一味的强调诸侯国对周天了的服从,而没有对周天子提出要求。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礼仪的重点在于民间,无论官方和贵族的礼仪怎样发展变化,都应把礼的重点放在民间人士和天下人的生活交往上,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礼,大明时期也有大明人士交住的礼节。
用句现代话来说,任何时代都应有当时人的行为规模或当时的民法典。
前面已经讨论过,礼是当时大部分人的行为规则的记录,是对当少部分人不尊当时社会普遍原则的道德限制。
礼是法的基础,与礼相符的法是实用法,与礼相脱离的法是难以执行的法。
礼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法具有相对的超前性,法也对社会具有适当的引导性。
崇祯和朝庭中众人在宣讲忠义礼之时,黄宗羲也提交了一篇名为《原君》的文章供大家参阅。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
这样的人就是古之君主,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其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
黄宗羲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自己的上述观点,并希望天下小儒不要死守旧义,要更新观念。
崇祯清楚,另一时空中的黄宗羲写《原君》之时是晚年时期。文章之意产生何时则没有人考据过,也许很早,也许现在的形势下,较早的把自己心中的文意表达了出来。
更让崇祯惊奇的是明末时期的天下人士,并不象经过清朝后的人士样,处于麻木的状态,当时许多人都喜欢《原君》一文,也关心天下兴亡。崇祯了解,清朝之后的人,不敢谈天下,有志之士追求怪志,麻醉自己,无知之人盲目追随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