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或中国实行德治,就必须明确“德”是什么内容,“德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德”的基础是众人的意志,不但是要认识众人的意志,而且要按众人的意志行动,所谓看得直,行得正,并要用心去做,用心就是要按众人的意志把事情办好,需要众人一心,同心才能同德。
“德治”就是按德的原则治理天下,就是要尊照天下众人的意愿,为天下人办好事。
德治与民主实质相似,都是以求按众人的意愿办事。民主是平民们众人齐心抗争而争来的原本应该就归平民的生存利益,德治是开明官员为了天下众人服务而创造的众人适合生存的好局面。
德治在皇帝出现后谈得少,虽然董仲舒明确说出德治的口号,皇帝时期的德,主要谈的是个人之德。
东周时期谈了许多德,《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合编而成,德经谈的是德,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也谈了许多德的内容。
现以《大学》不例,分析一下德。
一般以为大学谈的对象是君主,其实大学所说的对象包括君主,也包括治理一方的要员和准备治天下和帮助治天下的士人。
大学是治天下的大学问,治天下的大学问是德治。
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的三纲,开编提出主题,后面的全篇都是论述这三纲的内容。其内容的大意是:“掌握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明确光明正大的德,在于与天下万民亲近,在于不断的追求更美好以至于达到最高境界。”
处在大明时期,结合大明的特点而论。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进一步说明。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确的意思,第二个明上对德的规定,是日月之下的光明之德。当时有人把德说得模棱两可,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论调,大学里对可能的多种理解的德,做了明确规定,就是明德,明德就是众人公认的在日月之下的可以见阳光的德行,就是能够让天下人都看到见的公开的德行,而不是什么潜规则,也不仅是上官之言就是德。
亲民,主要是对民的理解,士族的论调是只有士族或大户才是民,而大学里的民是原先由部落族民转化来的国人就是民,也就是天下万民都是民,在血缘要求,而没有财产和地位要求。亲民就是对天下万民象亲人一样对待。
止于至善,是一种态度的表述,也是一种思维的表述。一种态度,就是办事不要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就满足了,而是要不达到最好状态不罢休的态度。
思维的表述,一般思维存在两方法,一种是存在一种最美好的状态,需要人去追求,甚至把古代的某时期就成最美的例子,或者把什么“天国”“圣地”当成最美好的例子。另一种是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发展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人应该不断的追求。
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文字中是表示还有一种至善状态,这是当时人的认识问题,是时代的局限,但文中之意是要求人不断的努力,不要只有一点成绩就满足,与只追求一个短期目标的思维方法有区别。事实上,不能拥有一劳永逸的思维方法,而是要求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在思维方法中,也应公私有别,个人的事务,可以到了一定时期可以休息,天下公事则应该一代接着一代的不断努力下去。不应拥有一劳永逸的思维想法。
《大学》接着用“八目”方法来说明做到“三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