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引入肯定与否定这两个词汇,对的就是肯定,错的就是否定。
“我们在中庸原则下谈肯定与否定,这就需要我们动用我们的理解力,也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中庸原则下,就是中和,就是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肯定的也只是部分的肯定,否定的也只是部分的否定。
“比方说吃鱼,鱼有腥味有人不喜欢。鱼加辅料,经过烹调,味道很美,许多人又爱吃了,后来有人被鱼骨卡了喉咙,有生命危险,又有人说鱼不是好东西,不能吃。最后请问,鱼能不能吃?
“这就涉及对鱼的肯定与否定的问题,对鱼的肯定也是部分的肯定,一般来说,鱼肉可吃,鱼骨不能吃。对鱼的否定也是部分否定,就是鱼骨也可以煎熬汤,鱼骨汤也很味美且有营养。
“具体事物,有些比较抽象的事物,则需要较强的理解力。比方说,一个历史人物,也不能绝对给予肯定或绝对的给予否定,只能说基本上是好人,或者基本上是坏人。好人也有可能做几件不好的事,坏人也有可能做几件好事。只要是对人有益的好事,坏人干了也应肯定,只要是对人有害的坏事,好人干了,也应否定。
“进一步的思考,一件事本身,就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方说黄河,即运育了我们中华文明,也给沿岸国人造成了太多的灾难。
“再进一步对肯定与否定的理解,就是较长时期对肯定与否定的运用,或肯定与否定的长期存在问题。
“比方说下雨的问题,下雨好还下雨不好,要视情况而定,北方旱灾区,就是希望下雨,南方的涝灾区,就不要再下雨了。
“对肯定基础上的否定,或在否定基础上的肯定。是有关发展的观念,后人发明了一个好词汇,叫辩证。
“辩证与我们医生诊病的辨证有类似,医生辨证主要是针对疾病,中庸的辩证是针对天下万事万物。医生是诊人的疾病,中庸是诊天下之大疾病或天下万事万物之疾。人有旦夕祸富,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人所以需要医生,天下之事也会有对错,所以要学中庸或辩证法。
“辩证的否定是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也是中庸之道的基础,拒绝辩证的否定,就是拒不认识自己的错误拒不改正错误,个人没有进步,社会没有发展。
“辩证的否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留给以后理解。”
当时是面对天下最优秀的一部分人讲学,虽然也是四书中的一书,也讲了一些有点深度的问题。在当时明朝的环境中,崇祯没有讲辩论否定的发展和发展观,那要当时人的思维发展起来后,才能讲。
崇祯接着讲:“要准确的判定天下事的对错,掌握好对事件的肯定还是否定,需要增加天下知识,需要对事件的质、量、度进行较好的掌握。第二个问题,就是质量度问题,也是如何做好自省或辩证的否定问题,是掌握中庸之道的关键。
“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要从原子程度上掌握物质的质,当年王阳明如果能掌握原子分子知识,其格物的程度也会更进一个层次,其水平将会达到更高,甚至突破儒家学说的一个更高层次。
“量,是事物的数量多少。需要掌握分子基础上的量。
“度,掌握质和量是为了掌握物质变化,及其变化的程度。
“质量度就是通过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变化程度来掌握天下万事万物的特征,从而掌握对天下万事万物的态度。”
有人问:“说子那么多,不是格物吗?”
崇祯:“从形而下讲,是格物,从形而上讲,是格万事万物,是格抽象之物。
“质量规律,要求我们的格物能力,我们需要开设许多课程,了解我们周围存在的物。现在有了识字,算数,物理,化学,生物,农学,牧学,手工业等,还造船业,枪炮制造业,矿产业。将来我们还要有植物学、动物学,渔业,钱庄学,商贸学炼钢炼铁业,各种制造业。
“格物是万事的基础。格五行概念下的物,与格分子原子概念下的物有本质区别。
“同样是知识,五行概念上的知识与分子原子概念下的知识不同。有的知识虽然没有涉及分子原子,但其是分子原子体系下产生的知识就是不同。”
“第三个问题,原因问题。
“这涉及了一个对立统一问题,是掌握中庸之道的根本,感兴趣的同仁以后可参与再讨论。”
东方的中国人能否将中庸发展成到辩证法,或成为理解辩证法的基础就看以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