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虽然是泰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光启的一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泰州学派的思想上或宣传泰州学派的思想,而是按泰州学派的思想在行动。
徐光启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科学事业的发展,都在学习科技,翻译科技,编写科技文章,宣传科技,推存科技成果,以及一切适合中华社会发展的条令和法典,甚至不惜付出当时人难以接受的入天主教的教会的举动而多学一点科技知识。
先看徐光启一生所做的事,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并刻印刊行。翻译完毕《几何原本》后,他又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著《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他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P. Sa
athino de Ursis)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为《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了基础。与西人合作,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除此之外还是造炮大师,注重练兵和军事,撰写条令和法典。
徐光启所为,正是当今天下所需要之事。
兴科技,兴农业新品种,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兴水利,正是争对当今的自然灾害,合译《泰西水法》。
兴农事,为当今危机的缓解提供需要的粮食,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兴基础知识,翻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著《勾股义》,我们现在就是要补基础科技知识之课。
购炮或用科技造炮,练兵,撰写条令和法典等一些事,都是与当令崇祯所做的一不谋而合。此崇祯也全力支持其对发展科技的努力。
到了崇祯六年冬季,徐光启的逝世是一件大事。
徐光启逝世的消息传到崇祯那里,崇祯颇多感感慨,于是决定署文以纪念。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
为什么要纪念徐光启?
子先可贵之处不但是自己尽心为官,其水平也相当的卓越,所做之事正是当今我们所缺。更为可贵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所需之科技知识,不惜牺牲,不惜代价,冒人指责之险,入天主教求学。在这里,我不是提倡入天主教,大明的官员还是应忠于大明,忠于大明的国人。此处提出子先入天主教之事,是强调子先付出的代价,我们应学习其付出代价的精神。
徐光启的为官清廉,生活简普,品德高尚,最可贵的是为天下之心。有道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能做到如此的官员,确实是凤毛麟角,那些为了一点小利,就忘我的党争之人,与子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子先原是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土,现赠少保,谥文定,追封伯爵。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子先的功绩,以后谁有子先之功,朝庭也不惜爵位。我们就是要兴起“重科技,学光启,抑党争,兴天下”之风,也应进一步认识泰州学派。
此崇祯也对徐光启相当重视,对其宣传科技的思想和行为给以充分的肯定,许多行动都得到了崇祯支持,其本身也出任科学院院长之职,还兼任中收令。
徐光启的逝世,崇祯必须要按排好科学院的院长之职。
当时一些资格较老的科学家,如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人,李之藻已经去世,王徵,李天经等人也年岁已老,加以重视是必须的,但出任院长之职则可能会精力不足。
崇祯把视角放在宋应星身上,宋应星当时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复力强之时,此崇祯也知道宋应星是历史上做出较显著的贡献的科学家,出任科学院院长之职完全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