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后金没有去碰鸭绿江防线,也没有继续对朝鲜进攻。
后金在崇祯四年间先后对北方和东北方少量用兵。
崇祯四年秋收之后,后金军队对长城以北的三卫和长城发起了攻进攻。
说后金对长城以北三卫进攻,实质上是进而不攻。后金兵来了,面对卫城和卫城的炮火,不敢轻易进攻,就是长城也早有防备,长城前的树木茅草都用火烧掉了,金兵来就能发现。长城以北三卫的庄稼已经收成,人员也进卫城防备。
金兵基本上没有对明军发起进攻,只是一支千人骑兵队在宽河所附近的一小山上遇到一新军连,金兵以为明军不善野战,想吃掉明边那二百人。
明军是田见秀的新军连,发现金兵,不但不恐慌,反而上山构建功事准备迎敌。山地骑兵发挥不了骑兵的快速优势,到山前,也不比步兵冲锋快多少,到了山前马上不了山,只得改步兵冲锋。
新军连有二门佛朗基小炮和五门虎蹲炮,稍远一点用炮打击,进入一百米之后用火枪射击,金兵能看到人,就是冲不到人前,金兵改变方法,并多路进攻,也冲不到明军前,唯有一次有十几人冲上了山坡,但已筋疲力尽,被山上优势兵力一个反冲杀就消灭。金兵经一个多时晨冲锋后,丢下几十具尸体带着几十个伤员退走了。
整个长城以北的战况是金兵在城外游走了几天就向北走去了。
事实上,后金兵只来了一万先锋步队,主要是火力侦察明军的布防和寻找间隙,游走几天见无机可乘,就没有硬攻明军而是到北方集合了。
金兵认为,朝鲜经过去年冬季的打击,发现朝鲜军力很弱,一打就能下,也就是说朝鲜已基本平定了,在那信息不通的年代,朝鲜的变化金兵并不知,留在朝鲜的金兵代表无消息归后金也只是认为后金代表或朝鲜官方宣什么手段。
蒙古虽然有许多部落归附,但只要是林丹汗还在,就会有许多蒙古部落观望,必须先消灭林丹汗以掌控蒙古,然后与明军决战。
后金认为,崇祯四年后金先平定北方,即平定林丹汗,最后进攻大明。秋季在进攻林丹汗前探一探大明在长城外的军情,以便制定计划攻打,也是一个不完善的声东击西。
在另一时空中的后金,先强后弱,在崇祯四年发动大棱河堡之围,围城打援,消灭了大量的大明有生军力,取得了战略性胜利。
此时的后金,没有长期围困攻打大明城堡的力量,就改为先易后难,先积累粮草和力量,后攻打大明。原先是崇祯四年攻打大明,崇祯七年攻打林丹汗,现在反过来,崇祯四年攻打林丹汗,以后再攻明。
次序倒转一下,就给此崇祯获得了几年的战略准备和发展的时间,不要小看这几年时间,正是这几年时间内,大明完成了基础准备工作,站稳脚跟,发生了质变,具有与后金一战之实力。
对后金来说,到底是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由当时的情况而定,两个时空中的皇太极的选择都较准确。
此次皇太极选择先易后难,也是此崇祯的努力获得的,崇祯二年之战中,大明军队顽强反击,压缩了后金所得,又取缔了晋商,断了后金的粮食贸易,后金不得不先积累给养。更为重要的是大明打击了后金在大明的情报队伍,后金对大明的情报几乎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