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的文官,对离开九边并不反对,有的还希望早日离开,因为九边并不富,还会有危机。皇帝系统的文官,虽然感到暂时收入减少,但为了前程还是认真干事。
原先有沿江沿海的社会区域治理经验,沿江沿海区域虽然与九边不同,但也有经验借鉴,当然,原先的特区只是区乡以下的地方管理,九边要管理县或府。九边的许多文官主官,即县官或府官需要从皇帝系统中的官员中调整任。
皇帝系统的官员,就是那为人清廉,办事有能力,不是其他党的成员,愿意为天下万民服务,经情报人员了解或联合,支持新军系统的文官。
九边和卫所实行民兵制,卫所的人接受民兵程度的训练,再在民兵基础上招收辅兵,辅兵够条件者则升为战兵。
原先的屯田区,一些荒芜许久的土地,在荒芜时,无人问津,开垦好了后,就有人来争,并拿出证据或手续说是他家的。在那些证据手续中,还有部份是县府或州府的胥吏临时造的土地交易手续,是地方豪强勾结官吏巧取豪夺习惯下的产物,为此先前就有土地不得私自交易的法令,于是就有人伪造前二年的交易手续,给屯田带来了不少麻烦。
面对如此局势,崇祯先在小朝庭中确立了荒废二年以上的土地收规国有的原则条文,再力争在大朝庭中通过了此修改的法令。
原先大明有田地一年荒废,则收一成归公,田地二年荒废则收四成归公,三年荒则全充公。此项法令在文官的包容下,几乎没有执行。现在加重执行,改为一年荒废收四成归公,二年荒废则全充公。
文官大朝庭能通过此法令,主要是文官也不想田地荒废,收赋税是文官的主要任务,田地耕种得多则收赋税易。
原先的沿江沿海特区也进入了全面发展期,也开始有县城并入特区。并入特区的九边区域,比原先的特区级别更高,拥有府城。
到崇祯三年,原先特区经济发展也已经三年了,进入了城市工商业阶段,手工业也大发展时期。
特区的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农业、渔业、养殖业也相应的发展。
崇祯三年,财政问题也还是一个问题。与户部相关的财政倒是勉勉强强,就是官员的奉禄提高了也能应付。主要由内库支持的新军体系,其财政状况则有点紧张,而有些支出又是必须要的支出。如枪炮和船的制造,救灾的收粮资金,水陆交通改造,为掌握全国的局势而派新军进入沿海沿江许多屯田区域,都必须支付大量的基础资金。
钱庄本身就是赚钱的部门,崇祯二年出售的股份也优先用于扩大钱庄的业务,必须先保证赚钱,才能放心用钱。
钱庄扩股后,也必须向商人发放少量代款,因为钱庄必须按钱庄的的业务运行,钱庄没有只向皇家或政府代款的规定,钱庄必须按规定向社会发放代款,皇家只是接受贷款中的一家,商人同样可接受贷款,主要控制的是能收回。
皇帝系统是主要的接受贷款的部门,皇家钱庄的纸币发行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将近一倍。皇家钱庄虽然增加了许多资金总量,可用于贷款的金额还是满足不了皇帝系统所需要的开支。
皇家钱庄与皇帝系统还是两个部门,为了皇帝系统的众部门而影响钱庄的正常运转,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崇祯现在思考的是不影响钱庄运转的条件下,能支持皇帝体系特殊时期的超额运转的方法。
众多的皇家企业及特区税收,只能与一般支出持平,如果需要特别建设和增加武器制造,就不足。
原先的内库银,钱庄存银,都不多了。操家了两年,明显的贪官也打得差不多,即使还发现了新贪官,其财也大都隐藏了,总体上查操出的银子,也比以前少了,皇家拍卖收的物品也差不多了,现在必须想新办法解决问题。
真正趋驱动崇祯想法想办弄钱的原因是后金在大明境制造了许多灾民,灾后重建需要许多资金。
崇祯把目光投向了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