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指挥下的明军其如法炮制,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再攻打迁安,同样一天就打下来了。
面对如此局势,皇太极座不住,本想长期保留边境城镇,一攻就下了,为此,皇太极特派贝勒之一的阿敏增援已占领的边城。阿敏赶到尊化时,明军正在攻城,阿敏感看到炮火的猛烈,不敢投入战场,带兵先到永平布阵。
孙承宗攻下尊化后,接着转到永平,阿敏本想与明军打一场硬战,但血肉之躯抗不过炮火。孙承宗炮火之后派骑兵冲杀,步兵配合,金兵不论怎样样训练有素,怎样勇敢,也敌不过猛烈的炮火和众多的明军,负伤的阿敏最后只带了一千左右的残兵逃走了,有增援有准备的永平同样一天就攻下。
至此金后在崇祯二年开始的入寇已基本结束。
总体上,皇帝沉着应战也很关键,这次皇帝依靠京营和新军坚守北京城,再运用北京近近的力量与金兵周旋,逼退金兵。
另一时空中的彼崇祯在有金兵来了后,心有点荒,急忙从全国到处调兵勤王,结果调来的兵许多都不能战,且粮草反而成了一个大问题,有少部分军队接战后金兵也损失惨重。
这次明军与后金兵接战较多,也有很多伤亡,但没有大损兵。
洪承畴为什么能带兵,就是调度与指挥还得体,就是敌人打到营门前也不会心荒,能从容应对,这也是洪承畴能在明末时期带兵的重要原因。也说明人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彼崇祯朝堂斗争还可以,能斗倒魏忠贤,但战略指挥,对武装之敌的心理,却有所欠缺。
此崇祯事前有所准备,心里上冷静,有敌人攻不入北京有信心,只是在做多损失一点力量与少损失一点力量选择的心理准备。
战争已基本结束,战后的问题却必须妥善处理,一般的问题由文官处理,此崇祯也有自己处理的大事,其主要内容是战后总结。
崇祯必须处理的战后总结或军事问题有三,
一是情报问题。情报的收集,情报网络的建立,情报的传递方式,情报与军队的配合问题。必须解决好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情报的收集能力,做到更好运用情报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战争经验问题。新军主要是参与伏击与反伏击,游击与运动战的问题,新军不时有小结,战后必须要进行大总结。
三是炮火与步骑兵的配合问题。孙承宗攻打的四城,北京和昌平的守城,都涉及炮火与步骑兵的配合问题,必须全面的总结。
具体问题上,新军在武器上虽然有所改进,也安装了剌刀,有效射程能达到百步以上,火药先定量分装并用纸包好,加快了装药时间,三段式射击能保持连续火力,新军总体来说还是不错。
新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射击的准确度需要加强,装药应该更快,刺杀的能力还是不够,伏击时的静音效果需要进一步训练。
有的新军提出伏击时交叉火力对敌,能造成敌人更大的伤亡。
龙骑兵还提出,发现几里外的敌骑进军或更远的敌骑准备冲锋时,我军可用龙骑兵的机动,在我军战线前大约三十至五十步的位置迅速丢一条蒺藜后,还可退回阵地。如果熟练的军队,甚至可丢一些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