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特区都置于几个提督管理之下。
特区之下也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军事问题摆在表面,清剿土匪、水匪、海盗等各种匪徒也必须,疏通河道和水陆交通也涉及军事问题。这是操江提督以前也涉及的问题或易被人接受的方面。
促使操江提督出现的直接因素是经济问题。实质是发展各种钞关,把钞关由原先的几大关发展到所有交通要道,并掌握在皇帝手中。其方法是所有内陆水道和沿海道路都由新军及支持新军的国人掌握,支持皇帝收税。
操江提督既然出现了,自然要涉及政治或社会问题,建立能让天下人生活的区域是特区必须内容。
大明的政治特点是官府只管到县级,县级以下则是民间组织,提督操江首先是管理县级以下的区域,主要是纤夫居住的区域和港口、码头,也就是现在已是纤夫的民政人员管理的区域。
其次是扩展原先纤夫居住区域。考虑纤夫居住的区域与港口、码头之间的区域连起来,形成割据区域,办成军顿区或办成特区。因为沿江区域都有纤夫居住的区域,都有港口、码头,实质上就是在沿江建有许多特区,这此特区直接归提督操江管理。考虑到对文官体系的尊重,城区,也就是县以上单位城墙内的区域一律不动,城外,也就是可能形成市场的区域或港口、码头及其中间的区域划规操江提督府管理,计划文官管城,操江提督府管市。一些离城较远的区域或没有纤夫的沿江区域,则按农田水利体系单位区域也划入操江提督府管理区域。
再次,选拔文官中的极少数的能办事,不太顽固坚持文官旧原则而是忠于皇权或忠于天下人的官员,出任沿江重要地点的官职,如陆澄源外放到临清,钱元悫外放到杨州,史躬盛到九江,钱嘉征到苏州府的吴县,看一看这几个在斗倒魏忠贤时敢言之人是真正的仁义之士,还是言过其实。一些信息处掌握的可能清正开明的原官员也做了重要按排,调到沿江沿海的县城任官。
按照概率,社会中少量的心向清廉或能力较强的人员还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发现并任用。
有官还要有吏,一些可能入皇帝系统的官员,也派遣了一些能吏到计划重点建设的县官下担任重要胥吏,即帮助官员掌握实权,也影响官员的观念,希望将官员拉入新皇帝的新系统。
皇帝新系统的原则,或原先信王系统的原则,就是不贪,按原则办实事。不贪是基础,不贪才能按原则办事,如果允许贪,就可能按贪污的利益办事,在贪污原则下冲破所有原则。
原先的胥吏主要是地方上的势力世袭,但也没有绝对规定必用本地人,本地胥吏即能维持当地稳定,也可能存在一些旧的不良风气,加入新皇帝系统的胥吏就是要打破县城受当地大户把持的局面,争取经济和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皇帝系统的胥吏除了受官员领导外还受新皇帝系统指导。皇帝系统主要处理两方面的事务,一是对胥吏工作中出现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处理原则。另一是胥吏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问题。一些事务,特别是新出现的或较复杂的事务,研究机构都会提出处理意见,对不称职的胥吏将会增派人员加强其工作,甚至换人,调离重新加入短训班学习,确实不称职者则放弃,让其干其它工种,甚至让其回家。
沿江沿海地区,先将管理好城区以外的地区,城区合作得好,则将整个县或府城划入特区。朱弘任用这些清廉的旧官员任职沿江沿海区域就是希望其脱离旧体制,支持新体制。当然这些作出了重要安排的官员如发现不合作或有旧毛病,就直接免去,或调整到非沿江沿海区域。
沿江纤夫居住区,原先的纤夫也与周围普通百姓的关系相处得还可以,特别是与沿江渔民,因朱弘鼓励众人想尽一切办法增加食物,许多纤夫在天启七年就参加了捕鱼活动且与沿江原鱼民打成了一片,因为原先鱼民受地痞恶霸的压迫很深,而纤夫利用帮会的力量以侠义的名义帮原鱼民赶走地痞恶霸,有时甚至还帮鱼民销售鱼类。正因为纤夫也有一点商业活动,因而与附近的商人做到了融洽相处。提督操江出现后,鱼民区和有些商业区也划入顿垦区或特区。
一年多的沿江区域发展,先是少数村庄是帮会的区域,是一些纤夫居住或有天然联系的村庄。崇祯掌权后,就发展到村的上级区域,出现了乡、区级别的大里长管理区域,纤夫军也由地下走向明面的乡勇。操江提督出现后,由原先的纤夫区域发展形成相连接的沿江区域,纤夫军也由向屯田区域渗透向全面接管沿江沿海屯田区域发展。
操海提督出现后,海防也全面由新军接管,并由海防屯田区向占领沿海边缘区域和各海岛发展,沿海区域也连接起来,在沿海各地修建港口,为海路的发展提供可能的避风港。沿海同样将原先的军顿区和渔民区办成特区,同样先从县以下的区域开始建设,同样在现有的管理区域向外发展,同样选拔那极少数能办事的文官担任附近区域的文官适当时候将那重要区域划入特区。